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4.1 课程统整 | 第12-13页 |
1.4.2 职教师资 | 第13页 |
1.4.3 学科教学知识(PCK) | 第13页 |
1.4.4 主题课程 | 第13页 |
1.4.5 项目课程 | 第13-14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5.1 国外课程统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第14-15页 |
1.5.2 国内课程统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第15-17页 |
第2章 职教师资培养课程统整的学理分析 | 第17-26页 |
2.1 课程统整的理论介绍 | 第17-22页 |
2.1.1 统整与多分科、组织中心的不同 | 第17-18页 |
2.1.2 课程统整的向度 | 第18-19页 |
2.1.3 课程统整的原则 | 第19-20页 |
2.1.4 课程统整应用于职教师资课程研究的学理分析 | 第20-22页 |
2.2 PCK教师专业化导向的课程统整 | 第22-26页 |
2.2.1 PCK教学的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2.2.2 PCK对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 第24页 |
2.2.3 PCK视域下对职教教师能力的要求 | 第24-26页 |
第3章 电子信息类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分析 | 第26-30页 |
3.1 知识结构 | 第26-27页 |
3.1.1 教师教育知识 | 第26页 |
3.1.2 职业背景知识 | 第26页 |
3.1.3 课程教学知识 | 第26-27页 |
3.1.4 通识性知识 | 第27页 |
3.2 专业能力结构 | 第27-28页 |
3.2.1 教学设计能力 | 第27页 |
3.2.2 教学实施能力 | 第27页 |
3.2.3 实训实习组织能力 | 第27-28页 |
3.2.4 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 第28页 |
3.2.5 沟通与合作能力 | 第28页 |
3.3 素质结构 | 第28-30页 |
3.3.1 教师专业理念 | 第28-29页 |
3.3.2 教师职业道德 | 第29-30页 |
第4章 电子信息类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课程调查与分析 | 第30-39页 |
4.1 调查说明 | 第30页 |
4.2 现状调查结果和分析 | 第30-36页 |
4.2.1 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调查分析 | 第30-31页 |
4.2.2 对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查分析 | 第31-32页 |
4.2.3 对专业理论课环节的调查分析 | 第32-34页 |
4.2.4 对专业实践类课程环节的调查分析 | 第34-35页 |
4.2.5 对教育类课程环节的调查分析 | 第35-36页 |
4.3 对当前职教师资培养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36-39页 |
4.3.1 各课程环节衔接不畅 | 第36页 |
4.3.2 实践课程数量不足,理实割裂 | 第36-37页 |
4.3.3 课程中各知识环节关联不足 | 第37页 |
4.3.4 缺乏专业素养培养融入课程内容 | 第37-39页 |
第5章 电子信息类专业职教师资课程统整方案 | 第39-51页 |
5.1 职教师资培养课程统整模型的建构 | 第39-40页 |
5.2 运用主题课程实现专业理论课程的统整 | 第40-42页 |
5.3 增设项目课程促进知识理实一体化 | 第42-47页 |
5.4 运用PCK理论实现跨学科的统整融合 | 第47-48页 |
5.5 融入“工匠精神”助力职教师资素质提升 | 第48-5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附录1 职教师资本科培养课程研究对中职领导访谈提纲 | 第57-58页 |
附录2 职教师资本科培养课程研究对本科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 第58-60页 |
附录3 对2013届电子专业应届学生的群体访谈 | 第60-61页 |
附录4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培养方案 | 第61-69页 |
附录5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培养方案 | 第69-72页 |
附录6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 第7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