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叶嘉莹诗学理念下的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10-16页
    一、选题理由与选题意义第10-11页
        (一) 选题理由第10页
        (二) 选题意义第10-11页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4页
            1. 叶嘉莹诗学理念研究第11-12页
            2. 审美教育研究第12-13页
            3. 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第13页
            4. 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第13-14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4页
        (三) 研究趋势第14-15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页
        (一) 研究思路第15页
        (二) 研究方法第15页
    四、研究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一章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理性思考第16-24页
    第一节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反思第16-19页
        一、教师教授古诗词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第16-18页
            (一) 教师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第16-17页
                1. 教师的审美知识水平第16-17页
                2. 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反思第17页
                3. 教师的教学方法第17页
            (二) 教师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时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 教师的审美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第17页
                2.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第17-18页
        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第18-19页
            (一) 学生进行古诗词审美学习的现状第18-19页
                1. 学习古诗词的目的第18页
                2.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第18-19页
            (二) 学生进行古诗词审美学习时存在的问题第19页
                1. 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第19页
                2.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第19页
    第二节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必要性第19-22页
        一、中学古诗词教学遇到的瓶颈第19-20页
            (一)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第19-20页
            (二) 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第20页
        二、新时代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第20-21页
            (一)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第20页
            (二) 从新课标到核心素养的深入第20-21页
        三、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第21-22页
            (一)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第21-22页
            (二) 增强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第22页
    第三节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可行性第22-24页
        一、部编版新教材突出了对古诗词的重视第22-23页
        二、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审美教育创造条件第23-24页
第二章 叶嘉莹的诗学理念及其在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中的应用第24-32页
    第一节 叶嘉莹的诗学理念概述第24-26页
        一、“兴发感动”第24-25页
        二、“要眇宜修”第25-26页
    第二节 叶嘉莹诗学理念在古诗词审美中的体现第26-28页
        一、审美感知阶段第26-27页
        二、审美经验阶段第27页
        三、审美创造阶段第27-28页
    第三节 叶嘉莹诗学理念在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第28-32页
        一、“兴发感动”的应用价值第28-30页
            (一) 为确立教学目标提供理论依据第28-29页
                1. “兴发感动”重视联想和想象第28-29页
                2. “兴发感动”突出读者的地位第29页
            (二) 为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第29-30页
                1. 吟哦讽诵第29-30页
                2. 人词相融第30页
        二、“要眇宜修”的应用价值第30-32页
            (一) 领悟古诗词的内在美感和深层意蕴第30-31页
            (二) 唤起学生的审美参与意识第31-32页
第三章 基于叶嘉莹诗学理念的古诗词审美教育策略第32-50页
    第一节 叶嘉莹诗学理念下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必要条件第32-38页
        一、转变传统观念第32-33页
            (一)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第32-33页
            (二) 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第33页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第33-35页
            (一) 夯实古诗词基础第33-34页
                1. 广泛地阅读古诗词第33-34页
                2. 深入地鉴赏古诗词第34页
                3. 适当地创作古诗词第34页
            (二) 提高审美素养第34-35页
                1. 系统地学习审美教育理论第34-35页
                2. 主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和创造第35页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第35-38页
            (一)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第35-36页
            (二) 培养审美想象能力第36页
            (三) 培养审美情感能力第36-37页
            (四) 培养审美理解能力第37-38页
            (五) 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第38页
    第二节 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方式第38-45页
        一、诵读诗词第38-40页
            (一) 读出古诗词的音乐美第38-39页
            (二) 读出古诗词的建筑美第39-40页
            (三) 读出古诗词的绘画美第40页
        二、积累意象第40-41页
            (一) 不同意象表达同一情感第40-41页
            (二) 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情感第41页
        三、品味意境第41-43页
            (一) 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挖掘意境第42页
            (二) 通过自我带入来感受意境第42-43页
        四、体悟情感第43-44页
            (一) 创设教学情境第43页
            (二) 融入真情实感第43-44页
        五、尝试创作第44-45页
            (一) 模仿经典作品第44-45页
            (二) 抒发真实情感第45页
    第三节 基于叶嘉莹诗学理念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课例分析第45-50页
        一、课堂实录第45-48页
        二、课例分析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1第53-56页
附录2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及其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评价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态度资源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