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关于社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关于三社联动的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1 参与式观察 | 第16页 |
1.4.2 无结构式访谈法 | 第16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5.1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6-17页 |
1.5.2 社会系统理论 | 第17页 |
1.5.3 公民治理理论 | 第17页 |
1.6 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1.6.1 社区治理 | 第17-18页 |
1.6.2 三社联动 | 第18页 |
1.6.3 社区社会工作 | 第18页 |
1.6.4 社会组织 | 第18-19页 |
1.6.5 居民自治 | 第19-20页 |
第2章 “三社联动”机制实施背景及各方角色分析 | 第20-23页 |
2.1 北京市“三社联动”的政策背景 | 第20页 |
2.2 “三社联动”的各方角色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A社区为例 | 第20-23页 |
2.2.1 街道社区主要概况 | 第20-21页 |
2.2.2 街道办事处 | 第21页 |
2.2.3 社区居委会 | 第21页 |
2.2.4 社区社会组织 | 第21页 |
2.2.5 M社工机构社工 | 第21-22页 |
2.2.6 角色分析 | 第22-23页 |
第3章 “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实施措施及成效——以北京市西城区A社区为例 | 第23-35页 |
3.1 项目制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转型 | 第23-30页 |
3.1.1 项目背景及社区需求 | 第23-24页 |
3.1.2 受益群体分析 | 第24页 |
3.1.3 “安平乐道”项目实施阶段进程分析 | 第24-27页 |
3.1.4 项目具体内容 | 第27-28页 |
3.1.5 效果分析 | 第28-30页 |
3.2 公益创投助力新生社区社会组织 | 第30-32页 |
3.3 参与协商处理社区事务 | 第32页 |
3.4 评选社区榜样人物 | 第32-33页 |
3.5 “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运作分析 | 第33-34页 |
3.5.1 社区与社会组织方面分析 | 第33页 |
3.5.2 社区与社工方面分析 | 第33-34页 |
3.5.3 社工与社会组织方面分析 | 第34页 |
3.6 “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分析 | 第34-35页 |
第4章 “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4.1 “三社联动”概念模糊 | 第35页 |
4.2 “三社联动”各主体发展能力不足 | 第35-36页 |
4.2.1 社区居委会服务能力欠缺 | 第35页 |
4.2.2 专业社工机构受限性 | 第35页 |
4.2.3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人员流失 | 第35-36页 |
4.3 “三社联动”过程中的问题 | 第36-38页 |
4.3.1 社区居委会行政化 | 第36页 |
4.3.2 社区社会组织自治性不足 | 第36页 |
4.3.3 不能够充分链接社会资源,无法全面满足居民需求 | 第36-37页 |
4.3.4 社工人才的专业性体现不充分 | 第37-38页 |
第5章 完善“三社联动”机制的思考 | 第38-41页 |
5.1 加快完善社区平台 | 第38页 |
5.1.1 完善社区居民的自治机制 | 第38页 |
5.1.2 探索“多居一站”服务模式 | 第38页 |
5.2 培育并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 第38-39页 |
5.2.1 完善社区社会组织扶持政策 | 第38页 |
5.2.2 推动社区社会组织转型发展 | 第38-39页 |
5.2.3 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培训工作 | 第39页 |
5.2.4 培育居民社区意识 | 第39页 |
5.3 推动社工专业人才的专业化 | 第39-40页 |
5.3.1 加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能力 | 第39页 |
5.3.2 加强社区工作专业化建设 | 第39页 |
5.3.3 创新服务居民方法 | 第39-40页 |
5.4 健全“三社联动”机制 | 第40-41页 |
5.4.1 创新政府购买“三社联动”服务项目的机制 | 第40页 |
5.4.2 尽快整合“三社联动”的资源 | 第40页 |
5.4.3 建立以需求回应促联动机制 | 第40页 |
5.4.4 建立孵化机制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