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A社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3.1 关于社区研究的文献综述第12-14页
        1.3.2 关于三社联动的文献综述第14-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页
        1.4.1 参与式观察第16页
        1.4.2 无结构式访谈法第16页
    1.5 理论基础第16-17页
        1.5.1 社会资本理论第16-17页
        1.5.2 社会系统理论第17页
        1.5.3 公民治理理论第17页
    1.6 概念界定第17-20页
        1.6.1 社区治理第17-18页
        1.6.2 三社联动第18页
        1.6.3 社区社会工作第18页
        1.6.4 社会组织第18-19页
        1.6.5 居民自治第19-20页
第2章 “三社联动”机制实施背景及各方角色分析第20-23页
    2.1 北京市“三社联动”的政策背景第20页
    2.2 “三社联动”的各方角色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A社区为例第20-23页
        2.2.1 街道社区主要概况第20-21页
        2.2.2 街道办事处第21页
        2.2.3 社区居委会第21页
        2.2.4 社区社会组织第21页
        2.2.5 M社工机构社工第21-22页
        2.2.6 角色分析第22-23页
第3章 “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实施措施及成效——以北京市西城区A社区为例第23-35页
    3.1 项目制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转型第23-30页
        3.1.1 项目背景及社区需求第23-24页
        3.1.2 受益群体分析第24页
        3.1.3 “安平乐道”项目实施阶段进程分析第24-27页
        3.1.4 项目具体内容第27-28页
        3.1.5 效果分析第28-30页
    3.2 公益创投助力新生社区社会组织第30-32页
    3.3 参与协商处理社区事务第32页
    3.4 评选社区榜样人物第32-33页
    3.5 “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运作分析第33-34页
        3.5.1 社区与社会组织方面分析第33页
        3.5.2 社区与社工方面分析第33-34页
        3.5.3 社工与社会组织方面分析第34页
    3.6 “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分析第34-35页
第4章 “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35-38页
    4.1 “三社联动”概念模糊第35页
    4.2 “三社联动”各主体发展能力不足第35-36页
        4.2.1 社区居委会服务能力欠缺第35页
        4.2.2 专业社工机构受限性第35页
        4.2.3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人员流失第35-36页
    4.3 “三社联动”过程中的问题第36-38页
        4.3.1 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第36页
        4.3.2 社区社会组织自治性不足第36页
        4.3.3 不能够充分链接社会资源,无法全面满足居民需求第36-37页
        4.3.4 社工人才的专业性体现不充分第37-38页
第5章 完善“三社联动”机制的思考第38-41页
    5.1 加快完善社区平台第38页
        5.1.1 完善社区居民的自治机制第38页
        5.1.2 探索“多居一站”服务模式第38页
    5.2 培育并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第38-39页
        5.2.1 完善社区社会组织扶持政策第38页
        5.2.2 推动社区社会组织转型发展第38-39页
        5.2.3 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培训工作第39页
        5.2.4 培育居民社区意识第39页
    5.3 推动社工专业人才的专业化第39-40页
        5.3.1 加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能力第39页
        5.3.2 加强社区工作专业化建设第39页
        5.3.3 创新服务居民方法第39-40页
    5.4 健全“三社联动”机制第40-41页
        5.4.1 创新政府购买“三社联动”服务项目的机制第40页
        5.4.2 尽快整合“三社联动”的资源第40页
        5.4.3 建立以需求回应促联动机制第40页
        5.4.4 建立孵化机制第40-41页
结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致谢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江西修水县M社区为例
下一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