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1 基于既往研究不足提出问题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2.2 国内外关于学业拖延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2.2.1 学业拖延测量的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2.2.2 学业拖延类型研究 | 第19页 |
2.2.3 学业拖延成因分析 | 第19-20页 |
2.2.4 学业拖延对学生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5 学业拖延的心理因素 | 第21-23页 |
2.2.6 学业拖延的干预措施 | 第23-25页 |
3 实证研究 | 第25-33页 |
3.1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25页 |
3.1.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2.1 文献分析法 | 第25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5-26页 |
3.3 干预手段 | 第26页 |
3.3.1 班级团体辅导 | 第26页 |
3.3.2 自我报告法 | 第26页 |
3.4 研究方案 | 第26-33页 |
3.4.1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4.2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3.4.3 学业拖延小组心理训练方案 | 第28-32页 |
3.4.4 测试程序 | 第32页 |
3.4.5 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4 结果 | 第33-37页 |
4.1 学业拖延现状 | 第33-35页 |
4.1.1 学业拖延整体情况 | 第33页 |
4.1.2 学业拖延学生基本情况比较 | 第33页 |
4.1.3 被试人格特质与学业拖延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4.1.4 被试的学校归属感与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4.2 干预效果研究 | 第35-37页 |
4.2.1 干预前后被试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比较 | 第35页 |
4.2.2 干预前后不同拖延程度学生学业成绩比较 | 第35页 |
4.2.3 被试对团体辅导方案的评价 | 第35-37页 |
5 讨论 | 第37-40页 |
5.1 初中生学业拖延原因分析 | 第37页 |
5.2 干预训练的有效性探析 | 第37-40页 |
5.2.1 干预训练的有效性 | 第37-39页 |
5.2.2 原因探析 | 第39-4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0-44页 |
6.1 结论 | 第40页 |
6.2 建议 | 第40-42页 |
6.2.1 加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 第41页 |
6.2.2 根据学生的人格特点帮助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 | 第41-42页 |
6.2.3 引导学生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目标定向 | 第42页 |
6.2.4 强调发挥群体的交互作用 | 第42页 |
6.2.5 重视学业管理工作 | 第42页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1 | 第47-48页 |
附录 2 | 第48-49页 |
附录 3 | 第49-52页 |
附录 4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