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1.4.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 第15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5页 |
1.6 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6.1 “构式-语块”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6.2 “也好(罢)”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6.3 “X也好(罢),Y也好(罢)”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6.4 现阶段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X也好(罢),Y也好(罢)”构式的鉴定 | 第21-24页 |
2.1 关于构式语法理论 | 第21-22页 |
2.2 “X也好(罢),Y也好(罢)”的构式判定 | 第22-23页 |
2.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X也好(罢),Y也好(罢)”的“构式-语块”分析 | 第24-31页 |
3.1 “X也好(罢),Y也好(罢)”的构式义 | 第24-25页 |
3.2 “X也好(罢),Y也好(罢)”构式内部的语义配置 | 第25-27页 |
3.3 “X也好(罢),Y也好(罢)”构式的分类 | 第27-29页 |
3.3.1 两项并列 | 第28页 |
3.3.2 多项并列 | 第28-29页 |
3.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X也好(罢),Y也好(罢)”构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第31-48页 |
4.1 构式的构成成分分析 | 第31-39页 |
4.1.1 变量X、Y的性质 | 第31-37页 |
4.1.2 常量“也好(罢)”的功能分析 | 第37-39页 |
4.2 构式的句法功能 | 第39-42页 |
4.2.1 作主语 | 第39页 |
4.2.2 作宾语 | 第39-40页 |
4.2.3 作定语 | 第40页 |
4.2.4 作状语 | 第40-41页 |
4.2.5 作插入语 | 第41页 |
4.2.6 作同位语 | 第41-42页 |
4.3 构式内语块间的语义关系 | 第42-46页 |
4.3.1 并列关系 | 第42-43页 |
4.3.2 对立关系 | 第43页 |
4.3.3 层递关系 | 第43-44页 |
4.3.4 包含关系 | 第44-45页 |
4.3.5 顺序关系 | 第45页 |
4.3.6 不紧密或不相关 | 第45-46页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X也好(罢),Y也好(罢)”构式的语用分析 | 第48-52页 |
5.1 “X也好(罢),Y也好(罢)”的主观性 | 第48-49页 |
5.2 “X也好(罢),Y也好(罢)”的表达功能 | 第49-50页 |
5.2.1 表列举 | 第49页 |
5.2.2 表补充说明 | 第49-50页 |
5.2.3 表选择 | 第50页 |
5.3 小结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