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分析图式表征对高一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影响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起源 | 第10-14页 |
(一) 哲学心理学背景 | 第11-12页 |
1、传统经验主义 | 第11页 |
2、传统理性主义 | 第11-12页 |
(二)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 第12页 |
(三) 神经科学的发展 | 第12-14页 |
1、神经科学的概念 | 第12页 |
2、神经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2-14页 |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 | 第14-18页 |
(一) 认知神经科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1、视觉拓扑结构和功能 | 第15页 |
2、视觉整合野机制 | 第15页 |
3、注意、记忆、思维的认知脑机制 | 第15页 |
(二) 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的结合 | 第15-18页 |
第2章 认知神经科学对视觉认知机制的研究 | 第18-28页 |
一、视觉认知机制 | 第18-20页 |
(一) 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 | 第18-19页 |
1、视觉再认 | 第18-19页 |
2、视觉表象 | 第19页 |
(二) 知识表征 | 第19-20页 |
(三) 并行分布加工(PDP)模型 | 第20页 |
二、图式表征 | 第20-23页 |
(一) 图式表征的界定 | 第21页 |
(二) 图式表征的形式 | 第21-22页 |
(三) 图式表征的形成 | 第22-23页 |
三、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 第23-28页 |
(一) 并行分布加工(PDP)模型对教学的启示 | 第24页 |
(二) 图式表征在教学上的应用 | 第24-28页 |
1、模型教学模式 | 第25-26页 |
2、概念图教学模式 | 第26-28页 |
第3章 图式表征对中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影响 | 第28-45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28-29页 |
(一)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8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9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29-3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三) 研究被试 | 第3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五) 研究方案 | 第30-32页 |
1、前测 | 第30页 |
2、教学干预 | 第30页 |
3、后测 | 第30页 |
4、评价与分析 | 第30-32页 |
四、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 第32-45页 |
(一) 前测 | 第32-33页 |
1、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被试选取 | 第32页 |
3、实验材料 | 第32页 |
4、实验过程 | 第32页 |
5、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33页 |
(二) 教学干预 | 第33-38页 |
1、研究目的 | 第33页 |
2、被试选取 | 第33页 |
3、教学准备 | 第33页 |
4、教学过程 | 第33-38页 |
(三) 后测 | 第38-45页 |
1、研究目的 | 第38页 |
2、被试选取 | 第38页 |
3、准备材料 | 第38页 |
4、研究过程和方法 | 第38-40页 |
5、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0-45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5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45-46页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1 | 第50-54页 |
附录2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