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低保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小组介入研究--基于隐喻故事方法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缘起第8页
    1.2 研究问题第8-9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3.1 研究目的第9页
        1.3.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4 文献综述第10-14页
        1.4.1 关于隐喻的研究第10-12页
        1.4.2 关于隐喻故事治疗的研究第12-14页
        1.4.3 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第14页
    1.5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5页
        1.5.1 隐喻第14页
        1.5.2 隐喻故事第14页
        1.5.3 隐喻故事介入第14-15页
        1.5.4 人际交往能力第15页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5-17页
        1.6.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6.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二章 隐喻故事介入小组设计第17-21页
    2.1 小组方案设计第17-18页
        2.1.1 小组设计背景第17页
        2.1.2 小组设计理念第17-18页
    2.2 隐喻故事介入小组的理论基础第18-19页
        2.2.1 认知行为理论第18-19页
        2.2.2 ERG理论第19页
    2.3 隐喻故事介入小组的目标第19-20页
        2.3.1 小组长期目标第19-20页
        2.3.2 小组阶段目标第20页
    2.4 隐喻故事介入小组的特征第20页
        2.4.1 小组性质第20页
        2.4.2 小组规模第20页
        2.4.3 小组活动次数与时间安排第20页
    2.5 隐喻故事介入小组社工角色第20-21页
第三章 隐喻故事介入小组的实施过程第21-39页
    3.1 小组介入初期第21-31页
        3.1.1 筛选组员第21-25页
        3.1.2 小组前期发展阶段第25-27页
        3.1.3 组员预估及个人目标制定第27-29页
        3.1.4 隐喻故事介入小组具体实施方案第29-31页
    3.2 小组介入中期第31-38页
        阶段一:培养组员倾听故事的欲望第31-33页
        阶段二:提升组员与人交谈的能力第33-35页
        阶段三:鼓励组员与人交谈第35-38页
    3.3 小组介入后期第38-39页
        3.3.1 整合效果,巩固收获第38-39页
        3.3.2 处理离别情绪第39页
第四章 隐喻故事小组介入评估与结果分析第39-45页
    4.1 评估方法第39-40页
        4.1.1 过程评估第39页
        4.1.2 结果评估第39-40页
    4.2 评估结果分析第40-44页
        4.2.1 社工对《小组活动记录表》的分析第40-41页
        4.2.2 组员《人际交往能力自测量表》结果分析第41-43页
            4.2.2.1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侧均分比较第41-42页
            4.2.2.2 八位组员前后侧均分比较第42-43页
        4.2.3 访谈结果分析第43-44页
        4.2.4 组员满意度评估第44页
    4.3 评估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第45-48页
    5.1 隐喻故事介入方法对低保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具有良好效果第45-46页
    5.2 隐喻故事介入方法的推广目前仍受到限制第46页
    5.3 研究反思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附录1第50-51页
附录2第51-52页
附录3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学生在实习中的困境研究--以L大学2016级MSW为例
下一篇:儿童交往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L市C小学流动儿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