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概念阐述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第一章 建构普通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序列的重要性 | 第18-27页 |
第一节 普通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现状 | 第18-21页 |
一、唯高考“指挥棒”是从 | 第18-19页 |
二、还处在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的“阴影”下 | 第19页 |
三、忽视了传记类文言文与其它文言文的差异性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21-23页 |
一、未吃透“新课程标准” | 第21页 |
二、不研究传记类文言文的教法与学法 | 第21-22页 |
三、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建构普通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序列为当务之急 | 第23-26页 |
一、对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作必要调整与补充 | 第23-24页 |
二、提高普通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 第24-25页 |
三、实现普通高中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建构普通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序列可行性分析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我们祖先建构的教学原则可资借鉴 | 第27-29页 |
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 第27-28页 |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 第28页 |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现代语文教学专家们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29-33页 |
一、建国前的文言文教学序列探索 | 第29-30页 |
二、五六十年代的文言文教学序列探索 | 第30-31页 |
三、八九十年代文言文教学序列探索 | 第31-33页 |
四、课改背景下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序列探索 | 第33页 |
第三节 理论依据 | 第33-37页 |
一、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33-34页 |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34-35页 |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普通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序列的建构 | 第38-50页 |
第一节 引导:多途径让学生对传主感兴趣 | 第38-41页 |
一、搜集传主的相关素材 | 第38页 |
二、研究学情,选择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主的兴趣 | 第38-39页 |
三、案例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示范: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传记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 第41-46页 |
一、利用规律,把握传主的大概情况 | 第41-42页 |
二、紧扣语境,推断字、词、句的含义 | 第42-43页 |
三、试写评论,挖掘传主的价值 | 第43-44页 |
四、案例分析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模仿:让学生自主学习传记类文言文 | 第46-49页 |
一、自主学习,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 第47页 |
二、互相讲解,解决字、词、句障碍 | 第47-48页 |
三、合作探究,从传记文本获得有益的启示 | 第48页 |
四、案例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