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光滑结构对车身表面气流特性的影响分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2-16页 |
| 1.2.1 国外非光滑减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14页 |
| 1.2.2 国内非光滑减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16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2章 仿生非光滑表面设计原则 | 第19-27页 |
| 2.1 仿生非光滑表面布置位置选择原则 | 第19-21页 |
| 2.2 仿生非光滑表面几何形态选择原则 | 第21-23页 |
| 2.3 仿生非光滑表面尺寸大小选择原则 | 第23-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非光滑SAE汽车数值仿真计算 | 第27-41页 |
| 3.1 汽车CAD模型 | 第28-32页 |
| 3.1.1 标准SAE汽车模型几何尺寸 | 第28-29页 |
| 3.1.2 不同布置位置非光滑SAE汽车模型 | 第29-31页 |
| 3.1.3 不同几何形态非光滑SAE汽车模型 | 第31-32页 |
| 3.1.4 不同凹坑深度非光滑SAE汽车模型 | 第32页 |
| 3.2 计算区域离散化 | 第32-37页 |
| 3.2.1 选取计算域 | 第32-33页 |
| 3.2.2 基本网格类型 | 第33-34页 |
| 3.2.3 计算域网格划分 | 第34-37页 |
| 3.3 求解器设置 | 第37-40页 |
| 3.3.1 数值仿真湍流模型的选取 | 第37-38页 |
| 3.3.2 边界条件与求解器的设置 | 第38-4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非光滑表面对汽车三维流场的影响 | 第41-56页 |
| 4.1 非光滑表面布置位置对汽车三维流场的影响 | 第41-46页 |
| 4.1.1 布置位置对空气阻力的影响 | 第41-43页 |
| 4.1.2 布置位置对模型尾迹的影响 | 第43-44页 |
| 4.1.3 布置位置对气流速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 4.2 非光滑表面几何形态对汽车三维流场的影响 | 第46-50页 |
| 4.2.1 几何形态对空气阻力的影响 | 第46-48页 |
| 4.2.2 几何形态对汽车压力分布的影响 | 第48页 |
| 4.2.3 几何形态对尾部气流的影响 | 第48-50页 |
| 4.3 非光滑表面凹坑深度对汽车三维流场的影响 | 第50-55页 |
| 4.3.1 凹坑深度对空气阻力的影响 | 第50-52页 |
| 4.3.2 凹坑深度对流场流线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3.3 凹坑深度对压力场的影响 | 第53-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非光滑表面减阻机理及轮廓优化设计方法 | 第56-71页 |
| 5.1 非光滑表面对边界层控制行为 | 第57-59页 |
| 5.2 非光滑表面对湍流状态的影响 | 第59-63页 |
| 5.3 非光滑表面对气动阻力的影响 | 第63-68页 |
| 5.3.1 非光滑表面对摩擦阻力的影响 | 第64-66页 |
| 5.3.2 非光滑表面对压差阻力的影响 | 第66-67页 |
| 5.3.3 非光滑表面对诱导阻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 5.4 非光滑表面轮廓优化设计 | 第68-7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