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武宁县概说 | 第10-12页 |
1.1.1 武宁县地理、建置、区划、人口概况 | 第10-12页 |
1.1.2 武宁县方言概况 | 第12页 |
1.2 武宁县方言的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12-17页 |
1.2.1 对武宁话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对武宁话古全浊声母字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步骤、符号使用说明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18-19页 |
1.3.2.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2 步骤 | 第18-19页 |
1.3.3 符号使用说明 | 第19-20页 |
2 武宁话的音系 | 第20-24页 |
2.1 音系来源与发音合作人情况介绍 | 第20页 |
2.2 武宁话的音系 | 第20-24页 |
2.2.1 声母表 | 第20-21页 |
2.2.2 韵母表 | 第21-23页 |
2.2.3 单字调表 | 第23-24页 |
3 武宁话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社会语言学调查 | 第24-71页 |
3.1 假设 | 第24页 |
3.2 调查文本设计 | 第24-29页 |
3.2.1 调查方式的选择 | 第24页 |
3.2.2 调查材料的确定 | 第24-27页 |
3.2.3 语言变量、社会变量的确立 | 第27-28页 |
3.2.4 编码 | 第28-29页 |
3.3 抽样与调查概况 | 第29-31页 |
3.3.1 抽样方法 | 第29-30页 |
3.3.2 样本容量 | 第30页 |
3.3.3 调查区域 | 第30页 |
3.3.4 调查对象 | 第30页 |
3.3.5 调查人员 | 第30页 |
3.3.6 调查时间 | 第30页 |
3.3.7 调查工具 | 第30-31页 |
3.4 样本构成 | 第31-39页 |
3.4.1 样本概况 | 第31-34页 |
3.4.2 调查对象概况 | 第34-39页 |
3.5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9-69页 |
3.5.1 语言变量的统计与分析 | 第39-48页 |
3.5.1.1 语言变量的个数考量 | 第39-47页 |
3.5.1.2 语言变量的个案考量 | 第47-48页 |
3.5.2 语言变项的个数、个案综合考量 | 第48-53页 |
3.5.3 相关社会变量的考量 | 第53-69页 |
3.5.3.1 性别 | 第54-56页 |
3.5.3.2 年龄 | 第56-59页 |
3.5.3.3 职业 | 第59-61页 |
3.5.3.4 受教育程度 | 第61-63页 |
3.5.3.5 语言面貌 | 第63-64页 |
3.5.3.6 出生地 | 第64-66页 |
3.5.3.7 在武宁生活时间 | 第66-69页 |
3.6 小结 | 第69-71页 |
4 武宁话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差异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 第71-73页 |
4.1 武宁话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差异类型 | 第71页 |
4.2 武宁话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类型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71-73页 |
4.2.1 方言接触 | 第71-72页 |
4.2.2 移民 | 第72页 |
4.2.3 普通话的推广 | 第72-73页 |
5 武宁话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实验语音学分析 | 第73-88页 |
5.1 武宁话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相关讨论 | 第73-75页 |
5.1.1 清、浊的讨论 | 第73-74页 |
5.1.2 “清、浊”与带声(音)、不带声(音)的讨论 | 第74页 |
5.1.3 古全浊声母字语音学性质的讨论 | 第74-75页 |
5.1.4 武宁话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实验语音学讨论 | 第75页 |
5.2 语音软件说明 | 第75-76页 |
5.3 语音实验 | 第76-88页 |
5.3.1 语音实验过程 | 第76页 |
5.3.2 语音实验结果 | 第76-88页 |
结语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 | 第94-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