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农兽药残留的现状 | 第11-13页 |
| ·农兽药残留的相关定义 | 第11页 |
| ·农兽药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 第11页 |
| ·农兽药残留的来源 | 第11-12页 |
| ·农兽药残留的危害 | 第12-13页 |
| ·基于LC-MS/MS 技术检测农兽药残留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 ·经典色谱法的基本分离原理 | 第13页 |
| ·液相色谱法的发展 | 第13页 |
| ·液相色谱法联接单级质谱的发展 | 第13页 |
| ·液相色谱法联接多级质谱的发展 | 第13页 |
| ·串联质谱的分类 | 第13-14页 |
| ·UPLC-MS/MS 的发展 | 第14页 |
| ·国内外UPLC-MS/MS 技术的农兽药检测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食品中农兽药检测的前处理技术 | 第14-15页 |
| ·UPLC 串联质谱法检测农兽药 | 第15-16页 |
| ·食品中农兽药检测的难点 | 第1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思想与技术路线 | 第1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UPLC-MS/MS 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质量控制研究 | 第18-34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 第18-20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 ·实验试剂与标准物质 | 第18页 |
|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18-19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 ·试样的制备与储存 | 第19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的建立 | 第20-30页 |
| ·质谱测定条件的优化 | 第20-23页 |
|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23-28页 |
|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28-29页 |
| ·样品基质效应的消除 | 第29-30页 |
| ·分析残留方法的质量控制 | 第30-32页 |
| ·农兽药残留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确证 | 第30-31页 |
| ·定量曲线及线性范围 | 第31页 |
| ·检测限(LQD)与定量限(LOQ)的确定 | 第31页 |
| ·准确度 | 第31页 |
| ·标准物质溶解液的选择 | 第31-32页 |
| ·标准溶液的稳定性 | 第32页 |
| ·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和准确度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基于UPLC-MS/MS 的动物源性食品中那罗星残留检测 | 第34-47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 第35-37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 ·实验试剂与标准物质 | 第36页 |
|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36-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 ·试样的制备与储存 | 第37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37页 |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 ·质谱测定条件的优化 | 第38-40页 |
| ·那罗星标准物质溶解液的选择及其稳定性 | 第40-41页 |
| ·实验中液相色谱条件研究 | 第41页 |
| ·提取和净化条件的选择 | 第41-42页 |
| ·检测限(LQD)与定量限(LOQ)的确定 | 第42页 |
| ·标准曲线 | 第42-43页 |
| ·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43-45页 |
| ·与现有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基于UPLC-MS/MS 的茶叶中4 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 | 第47-56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 第48-49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8页 |
| ·实验试剂与标准物质 | 第48页 |
|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 ·试样的制备与储存 | 第49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49页 |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 ·质谱条件的建立 | 第50页 |
| ·西玛津、萎锈灵、除虫脲和鱼藤酮在乙腈溶液中稳定性 | 第50-51页 |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51页 |
| ·净化方式的选择 | 第51页 |
| ·标准曲线 | 第51-52页 |
| ·检测限(LQD)与定量限(LOQ)的确定 | 第52-53页 |
| ·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53-54页 |
| ·与现有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页 |
| ·创新点 | 第56-57页 |
| ·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