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发动机原理论文--热力学、传热论文

疏/亲水表面对液滴润湿性和结冰结霜特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5页
    1.2 疏水现象和表面润湿性理论研究模型第15-20页
        1.2.1 疏水现象和定义第15-16页
        1.2.2 表面润湿性理论模型第16-20页
    1.3 影响表面润湿性的因素第20-23页
        1.3.1 表面化学特性的影响第20页
        1.3.2 几何结构的影响第20-23页
        1.3.3 外界环境的影响第23页
    1.4 疏水表面在防冰防霜领域的研究综述第23-27页
        1.4.1 疏水表面对冰粘附强度的影响第24页
        1.4.2 疏水表面对延缓冻结时间和防冰的影响第24-26页
        1.4.3 疏水表面对防霜和除霜的影响第26-27页
    1.5 本文主要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试验系统与实验方法第29-41页
    2.1 试验系统第29-35页
        2.1.1 半导体制冷系统第29-31页
        2.1.2 接触角测量系统第31-35页
        2.1.3 两种试验系统的比较第35页
    2.2 实验方法介绍第35-40页
        2.2.1 实验过程第35-37页
        2.2.2 参数的测量方法第37-39页
        2.2.3 误差分析第39-40页
    2.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疏/亲水表面的制备和表面特性第41-60页
    3.1 非周期结构粗糙表面的制备和表面特性第41-47页
        3.1.1 喷涂-固化法制备粗糙表面第41-46页
        3.1.2 等离子体刻蚀法制备黑硅第46-47页
    3.2 周期结构粗糙表面的制备和表面特性第47-57页
        3.2.1 深硅刻蚀法制备微米级周期结构粗糙表面第48-55页
        3.2.2 激光加工法制备纳米级周期结构粗糙表面第55-57页
    3.3 周期结构、黑硅结合的二级粗糙表面的制备和表面特性第57-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疏/亲水表面特性对液滴润湿性和结冰特性的影响第60-92页
    4.1 疏/亲水表面特性对液滴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第60-72页
        4.1.1 喷涂-固化时间对液滴接触角影响第60-62页
        4.1.2 一级微米周期结构对液滴接触角影响第62-65页
        4.1.3 纳米级周期结构对液滴接触角影响第65-66页
        4.1.4 外界因素对液滴接触角影响第66-69页
        4.1.5 黑硅疏水性能研究第69-72页
    4.2 疏/亲水表面上单个液滴的冻结特性研究第72-87页
        4.2.1 不同表面特性的疏水表面上液滴冻结特性实验结果第72-82页
        4.2.2 表面温度对疏水表面液滴冻结变形的影响第82-84页
        4.2.3 环境湿度对疏水表面液滴冻结变形的影响第84-85页
        4.2.4 不同表面特性疏水表面液滴冻结变形的比较第85-87页
    4.3 变壁温条件下疏水表面上的液滴冻结特性研究第87-89页
    4.4 疏水表面上液滴首次与二次冻结变形差异的特性研究第89-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疏/亲水表面抑霜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第92-102页
    5.1 疏水表面抑霜的理论分析第92-96页
        5.1.1 水的相图第92-93页
        5.1.2 疏水表面抑霜的理论分析第93-96页
    5.2 表面结构对霜层生长特性的影响第96-99页
        5.2.1 疏水表面与普通硅片霜层厚度比较第96-97页
        5.2.2 纳米亲水表面与普通硅片霜层厚度比较第97-98页
        5.2.3 接触角大小对霜层生长的影响第98-99页
    5.3 霜层结构特性研究第99-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结束语第102-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2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分对策理论的大气层外弹道导弹弹头机动突防策略研究
下一篇: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