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1.1 茶叶主要化学成分及相关生理功效 | 第16-18页 |
1.1.1 儿茶素类化合物 | 第16-17页 |
1.1.2 咖啡因 | 第17-18页 |
1.2 儿茶素类生物利用率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儿茶素类微胶囊包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 儿茶素类化合物高效可食载体开发的立题依据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儿茶素类化合物高效可食载体的筛选 | 第24-33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材料 | 第24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3.1 不同可食载体对儿茶素类和咖啡因的负载动力学研究 | 第25页 |
2.2.3.2 不同儿茶素类初始浓度对可食载体负载性能的影响 | 第25页 |
2.2.3.3 HPLC法检测儿茶素类和咖啡因浓度 | 第25-26页 |
2.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检测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2.3.1 可食载体对儿茶素类和咖啡因的负载动力学 | 第26-29页 |
2.3.2 绿茶提取物初始浓度对儿茶素类负载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脱脂米糠制备及其对儿茶素类负载机理的研究 | 第33-44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材料与设备 | 第33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3.2.2.1 米糠预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3.2.2.2 不同预处理米糠对儿茶素类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34页 |
3.2.2.3 脱脂米糠吸附儿茶素类的动力学研究 | 第34页 |
3.2.2.4 脱脂米糠对儿茶素类吸附的热力学研究 | 第34-35页 |
3.2.2.5 HPLC法检测儿茶素类和咖啡因的浓度 | 第35页 |
3.2.2.6 吸附关键成分分析 | 第35页 |
3.2.2.7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3.3.1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米糠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2 脱脂米糠对儿茶素类的吸附动力学 | 第37-39页 |
3.3.3 热力学吸附平衡 | 第39-41页 |
3.3.4 脱脂米糠关键吸附成分分析 | 第41-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片剂制备及模拟胃肠道消化的研究 | 第44-54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4.2.1 材料与设备 | 第44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4.2.2.1 儿茶素负载米糠的制备 | 第44-45页 |
4.2.2.2 制片工艺优化 | 第45-46页 |
4.2.2.3 模拟消化液的配制 | 第46页 |
4.2.2.4 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 | 第46-47页 |
4.2.2.5 儿茶素类含量测定方法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4.3.1 辅料筛选及配方优化 | 第47-48页 |
4.3.2 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 | 第48-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前景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创新点 | 第54-55页 |
5.3 前景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术语与略语表 | 第64-65页 |
图索引 | 第65-66页 |
表索引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