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绞股蓝的植物学特征及资源分布状况 | 第10-11页 |
1.1.1 绞股蓝的植物学特征 | 第10-11页 |
1.1.2 绞股蓝的资源分布状况 | 第11页 |
1.2 绞股蓝的化学成分及化学结构 | 第11-15页 |
1.2.1 绞股蓝的化学成分 | 第11-12页 |
1.2.2 绞股蓝的化学结构 | 第12-15页 |
1.2.2.1 第一类绞股蓝皂苷结构 | 第12-13页 |
1.2.2.2 第二类绞股蓝皂苷结构 | 第13页 |
1.2.2.3 第三类绞股蓝皂苷结构 | 第13页 |
1.2.2.4 第四类绞股蓝皂苷结构 | 第13-14页 |
1.2.2.5 第五类绞股蓝皂苷结构 | 第14页 |
1.2.2.6 第六类绞股蓝皂苷结构 | 第14-15页 |
1.2.2.7 第七类绞股蓝皂苷结构 | 第15页 |
1.3 绞股蓝皂苷的研究的进展 | 第15-17页 |
1.3.1 绞股蓝皂苷的药理作用 | 第15-16页 |
1.3.2 绞股蓝皂苷的提取及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2.1 绞股蓝皂苷的提取方法 | 第16-17页 |
1.3.2.2 绞股蓝皂苷的分离 | 第17页 |
1.4 微生物酶转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4.1 绞股蓝皂苷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菌种 | 第20页 |
2.1.2 培养基 | 第20页 |
2.1.3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0-21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2.2.1 绞股蓝皂苷分离检测方法-薄层层析法(TLC) | 第22页 |
2.2.2 绞股蓝粗皂苷水提条件的优化 | 第22-23页 |
2.2.2.1 绞股蓝水煎煮法液质比的确定 | 第22页 |
2.2.2.2 绞股蓝水煎煮法煎煮时间的确定 | 第22页 |
2.2.2.3 绞股蓝水煎煮法煎煮次数的确定 | 第22-23页 |
2.2.3 水提法提取绞股蓝粗皂苷 | 第23页 |
2.2.4 AB-8大孔吸附树脂的脱糖操作 | 第23页 |
2.2.5 D-296离子交换树脂的脱色操作 | 第23-24页 |
2.2.6 硅胶柱层析 | 第24-25页 |
2.2.6.1 硅胶柱层析原理 | 第24页 |
2.2.6.2 硅胶柱样品胶的制备及装柱 | 第24-25页 |
2.2.6.3 硅胶柱制备绞股蓝皂苷样品的方法 | 第25页 |
2.2.7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绞股蓝皂苷样品纯度的测定 | 第25页 |
2.2.7.1 高效液相色谱的色谱条件 | 第25页 |
2.2.8 粗酶液的制备及绞股蓝皂苷糖苷酶发酵菌株的筛选 | 第25-26页 |
2.2.8.1 粗酶液的提取方法 | 第25-26页 |
2.2.8.2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2.8.3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酶发酵菌株的筛选 | 第26页 |
2.2.9 产绞股蓝皂苷糖苷酶菌株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26-27页 |
2.2.9.1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最佳诱导物的确定 | 第26页 |
2.2.9.2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最佳诱导物浓度的确定 | 第26-27页 |
2.2.9.3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 第27页 |
2.2.10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酶性质的研究 | 第27-29页 |
2.2.10.1 粗酶液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27-28页 |
2.2.10.2 SDS-PAGE法测定绞股蓝皂苷糖苷酶蛋白的分子量 | 第28页 |
2.2.10.3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酶反应最适温度的确定 | 第28页 |
2.2.10.4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酶反应最适pH的确定 | 第28页 |
2.2.10.5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28页 |
2.2.10.6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pH的稳定性 | 第28页 |
2.2.10.7 金属离子对酶反应影响的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2.10.8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米氏常数的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9-49页 |
3.1 绞股蓝皂苷的提取分离 | 第29-35页 |
3.1.1 水煎煮法提取绞股蓝皂苷的工艺优化 | 第29-31页 |
3.1.1.1 水煎煮法提取绞股蓝粗皂苷的最佳液质比 | 第29-30页 |
3.1.1.2 水煎煮法提取绞股蓝粗皂苷的最佳煎煮时间 | 第30页 |
3.1.1.3 水煎煮法提取绞股蓝粗皂苷的最佳煎煮次数 | 第30-31页 |
3.1.2 绞股蓝粗皂苷的提取 | 第31页 |
3.1.3 绞股蓝皂苷的分离纯化 | 第31-35页 |
3.1.3.1 AB-8大孔吸附树脂和D-296离子交换树脂的脱糖脱色 | 第31-32页 |
3.1.3.2 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绞股蓝皂苷 | 第32-35页 |
3.2 产酶菌种的筛选 | 第35-36页 |
3.2.1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菌株的确定 | 第35页 |
3.2.2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转化样品A、B和C | 第35-36页 |
3.3 产绞股蓝皂苷糖苷酶菌株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36-38页 |
3.3.1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最佳诱导物的确定 | 第36-37页 |
3.3.2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最佳诱导物浓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3.3.3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 第38页 |
3.4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的测定 | 第38-44页 |
3.4.1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的分离纯化 | 第38-42页 |
3.4.2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的纯度检测及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 第42-44页 |
3.5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44-49页 |
3.5.1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酶反应最适温度的确定 | 第44页 |
3.5.2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酶反应最适pH的确定 | 第44-45页 |
3.5.3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温度的稳定性 | 第45-46页 |
3.5.4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pH的稳定性 | 第46页 |
3.5.5 金属离子对绞股蓝皂苷糖苷酶的酶反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6 绞股蓝皂苷糖苷酶的米氏常数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