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父母教养方式 | 第12-13页 |
1.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 第12-13页 |
1.1.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 第13页 |
1.2 攻击性 | 第13-14页 |
1.2.1 攻击性的定义 | 第13-14页 |
1.2.2 攻击性的测量 | 第14页 |
1.3 宽恕 | 第14-16页 |
1.3.1 宽恕的定义 | 第14-15页 |
1.3.2 宽恕的测量 | 第15页 |
1.3.3 宽恕研究的现状 | 第15-16页 |
1.4 共情 | 第16-17页 |
1.4.1 共情的定义 | 第16页 |
1.4.2 共情的测量 | 第16-17页 |
1.4.3 共情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1.5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宽恕、共情、攻击性关系综述 | 第17-20页 |
1.5.1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5.2 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1.5.3 父母教养方式与宽恕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5.4 宽恕与青少年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 第19页 |
1.5.5 共情与青少年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0页 |
2.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20-21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2.4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4.2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3 实证研究 | 第22-34页 |
3.1 研究一:高中生宽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22-25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3.1.3 结果 | 第23-25页 |
3.2 研究二: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宽恕、共情与攻击性的关系 | 第25-34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2.3 结果 | 第26-34页 |
4 综合讨论 | 第34-42页 |
4.1 高中生宽恕的基本状况分析 | 第34-35页 |
4.2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宽恕、共情与攻击性的关系 | 第35-39页 |
4.2.1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的关系分析 | 第35-36页 |
4.2.2 高中生宽恕与攻击性的关系分析 | 第36-37页 |
4.2.3 高中生共情与攻击性的关系分析 | 第37页 |
4.2.4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宽恕的关系分析 | 第37-38页 |
4.2.5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的关系分析 | 第38-39页 |
4.3 宽恕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39-40页 |
4.4 共情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40-4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2-46页 |
5.1 结论 | 第42-43页 |
5.2 建议 | 第43-46页 |
5.2.1 把宽恕和共情融入到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当中 | 第43页 |
5.2.2 把宽恕和共情融入到家庭教育当中 | 第43-44页 |
5.2.3 社会应该做好舆论引导 | 第44-46页 |
6 研究创新之处 | 第46-48页 |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8-50页 |
7.1 研究方法单一 | 第48页 |
7.2 被试群体的不均衡性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