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7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4-27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4-2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3-27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问题及评价 | 第34-43页 |
一 研究成果综述 | 第34-39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第四节 研究性质、模式与方法 | 第43-47页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努力 | 第47-69页 |
第一节 “熊猫丛书”:国家机构对外译介 | 第48-58页 |
一 “熊猫丛书”的翻译 | 第48-55页 |
二 “熊猫丛书”的出版和销售 | 第55-58页 |
第二节 思想解放:意识形态与文化生产 | 第58-62页 |
第三节 “熊猫丛书”:“走向世界”的话语争夺 | 第62-69页 |
第三章 1981-1989:“熊猫丛书”与政治的审美 | 第69-112页 |
第一节 场域中的传播 | 第70-95页 |
一 场域与资本 | 第70-75页 |
二 “熊猫丛书”的传播场域 | 第75-91页 |
三 影响还是传播? | 第91-95页 |
第二节 他者眼光与自我期待 | 第95-112页 |
一 政治的审美与多样化阅读 | 第95-103页 |
二 “熊猫丛书”的翻译规范 | 第103-112页 |
第四章 1990-2009:“熊猫丛书”生存的多重困境 | 第112-137页 |
第一节 1989:历史的转折 | 第112-114页 |
第二节 中国文学在英美文学场域中的传播 | 第114-128页 |
一 政治因素对英美文学场域的冲击 | 第114-120页 |
二 政治因素对“熊猫丛书”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三 “熊猫丛书”的接受之冷 | 第123-128页 |
第三节 进入新世纪:“熊猫丛书”的调整 | 第128-137页 |
结语 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 | 第137-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6页 |
附录一:“熊猫丛书”出版书目 | 第156-173页 |
附录二:访谈录 | 第173-212页 |
附录三:未刊稿 | 第212-216页 |
附录四:海外汉学家一席谈 | 第216-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