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9-10页 |
2 融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开发区的融资实践 | 第10-18页 |
2.1 融资相关理论 | 第10-11页 |
2.1.1 资金筹集 | 第10-11页 |
2.1.2 资金筹集形式 | 第11页 |
2.2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和融资模式沿革 | 第11-14页 |
2.2.1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阶段 | 第11-12页 |
2.2.2 我国开发区的融资模式 | 第12-13页 |
2.2.3 我国开发区的作用和困境 | 第13-14页 |
2.3 国内外开发区的融资实践 | 第14-18页 |
2.3.1 国外相关开发区融资实践 | 第14-15页 |
2.3.2 国内相关开发区的融资实践 | 第15-18页 |
3 郑州高新区的发展情况和财政收支情况 | 第18-23页 |
3.1 郑州高新区的发展情况 | 第18-19页 |
3.1.1 科研及人才资源丰富 | 第18页 |
3.1.2 科技企业资源丰富 | 第18-19页 |
3.1.3 科技创新能力突出 | 第19页 |
3.1.4 中介服务体系完善 | 第19页 |
3.1.5 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 第19页 |
3.2 郑州高新区财政收支情况 | 第19-20页 |
3.3 郑州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20-21页 |
3.4 郑州高新区的资金短缺与融资问题 | 第21-23页 |
4 郑州高新区融资的影响因素 | 第23-29页 |
4.1 政策因素 | 第23-24页 |
4.1.1 国家有关宏观政策因素 | 第23-24页 |
4.1.2 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 | 第24页 |
4.2 外部因素 | 第24-26页 |
4.2.1 有利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融资的条件 | 第24-25页 |
4.2.2 郑州高新区不利方面 | 第25-26页 |
4.3 内部因素 | 第26-27页 |
4.3.1 郑州高新区融资的来源分析 | 第26-27页 |
4.3.2 郑州高新区融资的可能风险因素 | 第27页 |
4.4 规模和结构因素 | 第27-29页 |
4.4.1 郑州高新区融资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4.4.2 郑州高新区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5 郑州高新区的融资策略 | 第29-42页 |
5.1 目标原则及其指导思想 | 第29-32页 |
5.1.1 郑州高新区的运营流程分析 | 第29-30页 |
5.1.2 郑州高新区当前融资方式分析 | 第30-31页 |
5.1.3 融资策略设计的原则 | 第31页 |
5.1.4 融资策略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31-32页 |
5.2 融资策略设计和实施保障条件 | 第32-42页 |
5.2.1 郑州高新区发展历程的动态性分析 | 第32-33页 |
5.2.2 郑州高新区融资模式的动态性分析 | 第33-34页 |
5.2.3 郑州高新区融资策略的设计 | 第34-42页 |
6 郑州高新区实施融资策略总结及展望 | 第42-48页 |
6.1 全面加强开发区的运营管理 | 第42-44页 |
6.1.1 合理配置资源 | 第42页 |
6.1.2 坚持可持续的利用土地资源 | 第42页 |
6.1.3 创新管理体制 | 第42页 |
6.1.4 招商引资 | 第42-43页 |
6.1.5 打造一流服务 | 第43页 |
6.1.6 维持园区稳定 | 第43页 |
6.1.7 精神引领,组织保障 | 第43-44页 |
6.2 不断提高融资工作的动态适应能力 | 第44页 |
6.2.1 做好融资的相关性与整体性分析 | 第44页 |
6.2.2 动态选择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 | 第44页 |
6.3 建立完善的内控保障措施 | 第44-46页 |
6.3.1 做好融资需求的有效预测 | 第44-45页 |
6.3.2 合理确定融资规模 | 第45页 |
6.3.3 制定最佳融资期限 | 第45-46页 |
6.3.4 做好不同融资方式下收益与成本的评估工作 | 第46页 |
6.4 坚持融资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 第46-48页 |
6.4.1 做好区级配套,形成集聚效应 | 第46-47页 |
6.4.2 细致划分产业园区 | 第47页 |
6.4.3 建立健全互动式融资体系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