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价值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本文涉及的理论 | 第12-13页 |
(一)国俗语义学 | 第12页 |
(二)跨文化交际学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汉语植物类国俗词研究 | 第13-19页 |
一、植物类国俗词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二、汉语中常见植物词国俗语义研究 | 第13-19页 |
(一)松 | 第13-14页 |
(二)竹 | 第14-15页 |
(三)梅 | 第15页 |
(四)桃 | 第15-16页 |
(五)莲 | 第16-17页 |
(六)菊 | 第17页 |
(七)柳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植物类词语国俗语义的成因与特点 | 第19-24页 |
一、植物类词语国俗语义的成因 | 第19-21页 |
(一)由客体属性特征产生联想 | 第19页 |
(二)谐音引起联想 | 第19-20页 |
(三)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引发联想 | 第20页 |
(四)语义转移引发联想 | 第20-21页 |
二、植物类国俗词的特点 | 第21-24页 |
(一)国俗语义的民族差异性 | 第21-22页 |
(二)语义形成的主观移情性 | 第22页 |
(三)民族文化心理的显著性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汉语植物类国俗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24-35页 |
一、教材中植物类国俗词的分布情况及建议 | 第24-27页 |
(一)教材中植物类国俗词的具体分布情况 | 第24-26页 |
(二)教材中的不足及对教材编排的建议 | 第26-27页 |
二、以“桃”为例的具体教学实训 | 第27-30页 |
(一)实训前的准备 | 第27-28页 |
(二)具体实施情况 | 第28-30页 |
三、对外汉语中植物类国俗词教学的方法、原则与注意事项 | 第30-35页 |
(一)教学方法 | 第30-32页 |
(二)教学原则 | 第32-33页 |
(三)注意事项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