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清末新疆新式学堂的兴起 | 第13-20页 |
| 一、兴起背景 | 第13-14页 |
| 二、办学规模 | 第14-16页 |
| 三、办学效果与评价 | 第16-20页 |
| (一)实际效果 | 第16-18页 |
| (二)评价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清末吐鲁番厅学堂的类别 | 第20-34页 |
| 一、蒙养学堂 | 第20-23页 |
| 二、新式学堂 | 第23-34页 |
| (一)官立两等小学堂 | 第24-26页 |
| (二)初等小学堂 | 第26-28页 |
| (三)官立艺徒学堂 | 第28-29页 |
| (四)官立半日学堂 | 第29-30页 |
| (五)官立汉语学堂 | 第30-32页 |
| (六)简易识字学塾 | 第32页 |
| (七)私立初等小学堂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吐鲁番厅学堂教育各要素的实施 | 第34-57页 |
| 一、教育政策 | 第34-36页 |
| 二、经费收支构成 | 第36-40页 |
| 三、师生情况 | 第40-42页 |
| (一)教员:一身兼多职 | 第40-41页 |
| (二)学生:民汉合班 | 第41-42页 |
| 四、教学内容 | 第42-45页 |
| (一)关注自然科学与时事政治 | 第42页 |
| (二)加习维吾尔文 | 第42-43页 |
| (三)操行科的设立 | 第43-44页 |
| (四)教材版本不尽相同 | 第44页 |
| (五)乡土志教材的编纂 | 第44-45页 |
| 五、教学效果考评 | 第45-57页 |
| (一)学生成绩 | 第45-48页 |
| (二)各科试卷分析 | 第48-57页 |
| 第四章 清末新疆新式学堂教育的办学成效及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 第57-62页 |
| 一、清末新疆新式学堂的办学成效 | 第57-59页 |
| (一)各项学务办理不无进步 | 第57页 |
| (二)赏罚分明的兴学考成 | 第57-58页 |
| (三)推动新疆近代教育的发展 | 第58页 |
| (四)培养一批新式教育人才 | 第58-59页 |
| 二、清末新疆新式学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59-61页 |
| (一)学堂办理挖东补西 | 第59页 |
| (二)学务办理敷衍塞责 | 第59-60页 |
| (三)逃学现象的发生 | 第60-61页 |
| 三、清末新疆新式学堂教育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 第61-62页 |
| 结语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