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一)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 第10页 |
(二) 师资配置状况是衡量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 第10-11页 |
(三) 区域内教师交流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一个重要方法 | 第11-12页 |
(四) 文献检索结果发现关于区域内教师流动的研究并不多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一) 教师交流的含义 | 第13页 |
(二) 区域的含义 | 第13-14页 |
(三)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域交流的含义 | 第14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一) 关于教师交流的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二) 关于区域内教师交流的文献综述 | 第15页 |
(三)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内教师交流的文献综述 | 第15页 |
(四)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5-16页 |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流动与教师流动的基本理论 | 第18-23页 |
一、 教师流动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页 |
(二) 人才流动理论 | 第18-19页 |
(三) 教育公平理论 | 第19-20页 |
二、 教师流动的内涵与外延 | 第20页 |
(一) 教师流动的内涵 | 第20页 |
(二) 教师流动的外延 | 第20页 |
三、 教师流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第20-23页 |
(一) 教师流动可以促进学校间教育均衡发展 | 第20-21页 |
(二) 教师流动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的身心发展 | 第21页 |
(三) 教师流动自身所具备的优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市 JX 区为例 | 第23-30页 |
一、 河北省石家庄市 JX 区教师交流政策的规定 | 第23-24页 |
(一) 区域层面的政策规定 | 第23页 |
(二) 区域层面的政策执行 | 第23-24页 |
二、 河北省石家庄市 JX 区教师交流的运行 | 第24-26页 |
(一) 教师交流制度、方案、措施 | 第24-25页 |
(二) 教师交流动员 | 第25页 |
(三) 教师交流实施过程 | 第25-26页 |
(四) 及时反馈、教师评价 | 第26页 |
三、 河北省 JX 区教师交流取得的成绩分析 | 第26-27页 |
四、 河北省 JX 区教师交流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28页 |
(一) 教师流动制度不完善 | 第27页 |
(二) 教师并非自愿参与流动 | 第27-28页 |
(三) 政策的执行没有扩大到全员流动 | 第28页 |
(四) 教师对教育评价不满意 | 第28页 |
五、 河北省 JX 区教师交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一) 制度由谁制定还没有明确规定 | 第28页 |
(二) 教师交流受环境、地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三) 执行教师流动政策还处在初级阶段 | 第29页 |
(四) 现行学校教育评价的反引导作用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制度 | 第30-35页 |
一、 建立并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 第30-32页 |
(一) 制定有利于引导教师交流的政策 | 第30-32页 |
(二) 监督制度贯彻执行的力度 | 第32页 |
二、 鼓励教师自愿流动 | 第32页 |
(一) 教师交流机制的观念的树立 | 第32页 |
(二) 平衡区域内教师教学条件鼓励教师流动 | 第32页 |
三、 鼓励教师全员参与流动 | 第32-34页 |
(一) 鼓励教师全员参与 | 第32-33页 |
(二) 尽力排除教师交流改革阻力 | 第33页 |
(三) 建立“学区制”,平衡提高教师能力 | 第33-34页 |
四、 建立教师满意的评价体系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39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39-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