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1.3 汽车轻量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多材料下的白车身简化构件性能对比分析 | 第17-27页 |
2.1 白车身材料选用原则及主要轻量化材料 | 第17页 |
2.2 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 第17-19页 |
2.2.1 普通碳素钢与高强度钢 | 第18-19页 |
2.2.2 铝合金 | 第19页 |
2.3 不同材料下板件、梁件的静态性能分析 | 第19-23页 |
2.3.1 不同材料下梁件的性能分析 | 第20-21页 |
2.3.2 不同材料下板件的性能分析 | 第21-23页 |
2.4 轻量化材料动态冲击性能分析 | 第23-26页 |
2.4.1 普通钢及高强度钢矩形梁轴向冲击特性 | 第23-25页 |
2.4.2 铝合金矩形梁轴向冲击特性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白车身结构性能有限元分析及其轻量化 | 第27-41页 |
3.1 白车身主要结构 | 第27-28页 |
3.2 白车身主要载荷工况 | 第28页 |
3.3 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4 白车身结构性能分析 | 第29-33页 |
3.4.1 白车身弯曲工况有限元分析 | 第29-30页 |
3.4.2 白车身扭转工况有限元分析 | 第30-32页 |
3.4.3 白车身模态分析 | 第32页 |
3.4.4 紧急制动工况下白车身强度分析 | 第32-33页 |
3.4.5 转向工况下白车身强度分析 | 第33页 |
3.5 乘用车白车身结构性能敏感度分析 | 第33-36页 |
3.5.1 乘用车白车身质量敏感度分析 | 第33-34页 |
3.5.2 乘用车白车身弯曲刚度敏感度分析 | 第34页 |
3.5.3 乘用车白车身扭转刚度敏感度分析 | 第34-35页 |
3.5.4 乘用车白车身一阶模态频率敏感度分析 | 第35-36页 |
3.6 乘用车白车身材料轻量化和尺寸优化设计 | 第36-40页 |
3.6.1 乘用车白车身材料轻量化设计 | 第36-37页 |
3.6.2 乘用车白车身尺寸优化设计 | 第37-39页 |
3.6.3 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前后性能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白车身侧面碰撞下的结构优化及其轻量化 | 第41-55页 |
4.1 国家标准及 C-NCAP 法规侧面碰撞工况 | 第41-42页 |
4.2 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6页 |
4.2.1 有限元模型连接关系设置 | 第42页 |
4.2.2 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设置 | 第42-43页 |
4.2.3 侧碰台车及侧碰模型接触设置 | 第43-44页 |
4.2.4 侧面碰撞测量单元设置和计算输出设置 | 第44-46页 |
4.3 乘用车原车及轻量化方案侧面碰撞性能分析 | 第46-48页 |
4.3.1 乘用车原车方案侧面碰撞性能分析 | 第46-48页 |
4.3.2 轻量化方案侧面碰撞性能验证分析 | 第48页 |
4.4 乘用车白车身侧面结构优化设计及其轻量化 | 第48-54页 |
4.4.1 侧面碰撞能量传递路径的改进设计 | 第48-50页 |
4.4.2 侧面结构关键零部件轻量化设计 | 第50-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白车身正面碰撞下的结构优化 | 第55-66页 |
5.1 国家标准及 C-NCAP 法规正面碰撞工况 | 第55-56页 |
5.2 正面碰撞工况下乘用车碰撞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5.3 乘用车原车及轻量化方案正面碰撞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5.3.1 乘用车原车方案正面碰撞性能 | 第57-58页 |
5.3.2 乘用车轻量化方案正面碰撞性能验证分析 | 第58-59页 |
5.4 乘用车正面碰撞结构优化设计 | 第59-65页 |
5.4.1 乘用车正面碰撞性能要求 | 第59-60页 |
5.4.2 乘用车白车身前部结构改进设计 | 第60-64页 |
5.4.3 白车身结构性能验证分析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