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1.1 可食膜类食品安全综述 | 第16-20页 |
1.1.1 天然肠衣 | 第16-17页 |
1.1.2 人造肠衣 | 第17-20页 |
1.2 人造肠衣膜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2.2 国际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3 胶原改性 | 第20-29页 |
1.3.1 胶原的概述 | 第21页 |
1.3.2 胶原的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1.3.3 胶原的基本结构 | 第22-23页 |
1.3.4 胶原成膜机理 | 第23-24页 |
1.3.5 胶原的分子内、分子间交联 | 第24-27页 |
1.3.6 增塑作用 | 第27-28页 |
1.3.7 胶原成膜方法 | 第28-29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32-40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32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4 制膜方法 | 第33-35页 |
2.4.1 肠衣管式膜的制备 | 第33-34页 |
2.4.2 肠衣平板膜的制备 | 第34页 |
2.4.3 明胶平板膜的制备 | 第34-35页 |
2.5 膜性能测试 | 第35-39页 |
2.5.1 膜厚度测试 | 第35页 |
2.5.2 膜强度测定 | 第35-36页 |
2.5.3 膜透汽性测试 | 第36页 |
2.5.4 膜溶胀性测试 | 第36-37页 |
2.5.5 膜收缩性测试 | 第37页 |
2.5.6 蛋白质分子量测试 | 第37-39页 |
2.5.7 感官评价 | 第39页 |
2.6 膜表征方法 | 第39-40页 |
2.6.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9页 |
2.6.2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不同处理方式对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影响 | 第40-48页 |
3.1 酸碱处理对原肠性状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 机械粉碎对胶原团性状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热处理对胶原团分子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 酸处理对胶原团分子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酶处理对胶原团分子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人造肠衣蛋白膜的制备以及肠衣成型机理的探究 | 第48-60页 |
4.1 胶原膜成膜可行性探究 | 第48-51页 |
4.1.1 胶原膜扫描电镜分析表征(SEM) | 第49-50页 |
4.1.2 胶原膜红外光谱分析表征(FT-IR) | 第50-51页 |
4.2 明胶膜的制取以及成膜机理的探究 | 第51-57页 |
4.2.1 膜性能随不同甘油用量的变化趋势 | 第52-53页 |
4.2.2 膜性能随不同戊二醛用量的变化趋势 | 第53-54页 |
4.2.3 膜性能随着不同明胶浓度的变化趋势 | 第54页 |
4.2.4 pH值对明胶膜机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5 明胶膜样品扫描电镜分析表征(SEM) | 第55-56页 |
4.2.6 明胶膜红外光谱分析表征(FT-IR) | 第56-57页 |
4.3 胶原蛋白膜和其水解产物成膜可行性探究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人造胶原肠衣的成型探索研究 | 第60-74页 |
5.1 添加剂用量对人造胶原肠衣膜性能的考察: | 第60-65页 |
5.1.1 胶原肠衣性能随不同甘油浓度的变化 | 第60-62页 |
5.1.2 胶原肠衣性能随不同戊二醛浓度的变化 | 第62-65页 |
5.2 成膜条件对人造胶原肠衣膜性能的考察 | 第65-70页 |
5.2.1 胶原肠衣性能随不同pH值的变化 | 第65-67页 |
5.2.2 胶原肠衣性能随不同交联温度的变化 | 第67-70页 |
5.3 交联剂对人造胶原肠衣表面收缩效果的影响趋势 | 第70-71页 |
5.4 人造肠衣与天然肠衣性能比较 | 第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第82-8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4-86页 |
附件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