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各类审计论文--内部审计论文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7页
        1.2.1 内部审计机构领导模式第12-13页
        1.2.2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影响因素第13-14页
        1.2.3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层次第14-15页
        1.2.4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第15-16页
        1.2.5 总体评价第16-17页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9-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页
        1.4.2 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理论综述第20-25页
    2.1 企业集团及其特点第20页
    2.2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及其特点第20-21页
    2.3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定义及特征第21-22页
    2.4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的基础理论第22-23页
        2.4.1 内部审计组织框架与公司治理结构第22页
        2.4.2 内部审计组织框架与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第22-23页
    小结第23-25页
第3章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变革历程第25-32页
    3.1 国外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变革历程第25-27页
        3.1.1 国外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变革历程整体概述第25-26页
        3.1.2 联合利华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实践第26-27页
    3.2 国内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变革历程第27-29页
        3.2.1 国内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变革历程整体概述第27-29页
        3.2.2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实践第29页
    3.3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变革历程总结第29-30页
    小结第30-32页
第4章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选择第32-37页
    4.1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领导模式比较及选择第32-34页
        4.1.1 受财务部门领导第32页
        4.1.2 受总经理领导第32-33页
        4.1.3 受监事会领导第33页
        4.1.4 受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领导第33页
        4.1.5 受董事会和管理层双重领导第33-34页
        4.1.6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领导模式的最优选择第34页
    4.2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第34-36页
        4.2.1 分级管理模式第35页
        4.2.2 垂直管理模式第35页
        4.2.3 垂直和分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第35-36页
        4.2.4 集中管理模式第36页
        4.2.5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最优选择第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5章 我国企业集团垂直管理内部审计组织框架构建第37-45页
    5.1 我国企业集团垂直管理内部审计组织框架构建原则第37-38页
    5.2 我国企业集团垂直管理内部审计组织框架构建因素第38-39页
    5.3 我国企业集团垂直管理内部审计组织框架构建模式第39-41页
    5.4 垂直管理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实施案例分析第41-43页
        5.4.1 案例背景介绍第41-42页
        5.4.2 垂直管理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实施要点第42-43页
        5.4.3 垂直管理内部审计组织框架实施效果第43页
    小结第43-45页
第6章 企业集团垂直管理内部审计组织框架保障机制第45-51页
    6.1 明确职能定位第45页
    6.2 完善审计制度第45-46页
    6.3 合理分配权力第46-47页
    6.4 优化协调机制第47-48页
        6.4.1 与派驻地之间的协调第47页
        6.4.2 上下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协调第47-48页
    6.5 采用现代审计技术第48-49页
    6.6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第49页
    6.7 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外包第49-50页
    小结第50-51页
结论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k步结构可控性研究
下一篇:我国玉米新病害—玉米尾孢灰斑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