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玉米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我国玉米新病害—玉米尾孢灰斑病研究

中文摘要第12-15页
英文摘要第15-17页
前言第18-19页
第一章 玉米灰斑病研究进展第19-30页
    1.1 玉米灰斑病的分布与为害第20-21页
    1.2 玉米灰斑病的症状第21-22页
    1.3 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第22-24页
    1.4 玉米灰斑病的侵染循环与流行第24-26页
    1.5 玉米抗灰斑病机理及抗性鉴定第26-27页
    1.6 玉米抗灰斑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第27-29页
    1.7 玉米灰斑病综合防治第29-30页
第二章 玉米尾孢灰斑病病原学研究第30-4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1-35页
        2.1.1 病害调查及样本采集第31页
        2.1.2 病原菌分离第31页
        2.1.3 病原菌培养基第31-32页
        2.1.4 病原菌培养性状观察第32页
        2.1.5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第32页
        2.1.6 病原菌基因组DNA提取第32页
        2.1.7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2-34页
        2.1.8 柯赫氏法则证病第34-3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2.2.1 玉米尾孢灰斑病症状第35-36页
        2.2.2 病原菌分离结果第36页
        2.2.3 玉米尾孢形态学特征第36-37页
        2.2.4 玉米灰斑病菌种特异性引物鉴定第37-39页
        2.2.5 玉米灰斑病菌的rDNA-ITS序列分析第39-41页
        2.2.6 柯赫氏法则证病第41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41-43页
第三章 玉米尾孢与玉蜀黍尾孢生物学特性比较第43-5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3.1.1 材料第43页
        3.1.2 方法第43-4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5-49页
        3.2.1 不同培养基对两种病原尾孢菌生长的影响第45-46页
        3.2.2 不同碳源对两种病原尾孢菌生长的影响第46-47页
        3.2.3 不同氮源对两种病原尾孢菌生长的影响第47页
        3.2.4 不同温度对两种病原尾孢菌生长的影响第47-48页
        3.2.5 不同温度对两种病原尾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第48页
        3.2.6 不同PH对两种病原尾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第48-49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49-50页
第四章 我国玉米灰斑病菌种群及其分布第50-6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1-54页
        4.1.1 玉米灰斑病样本采集第51页
        4.1.2 玉米灰斑病菌分离第51页
        4.1.3 玉米灰斑病菌形态学鉴定第51页
        4.1.4 玉米灰斑病菌基因组DNA提取(CTAB法)第51-52页
        4.1.5 玉米灰斑病菌分子鉴定第52-5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4-59页
        4.2.1 玉米灰斑病菌分离及形态学鉴定结果第54页
        4.2.2 玉米灰斑病菌分子鉴定结果第54-58页
        4.2.3 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在我国的分布及其扩散趋势第58-59页
    4.3 小结与讨论第59-61页
第五章 我国常用玉米种质对两种灰斑病的抗性评价第61-6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5.1.1 材料第61页
        5.1.2 方法第61-6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2-66页
        5.2.1 玉米种质对玉米尾孢灰斑病的抗性评价结果第62-64页
        5.2.2 玉米种质对玉蜀黍尾孢灰斑病的抗性评价结果第64-65页
        5.2.3 玉米种质对两种灰斑病的抗性差异分析第65-66页
    5.3 小结与讨论第66-68页
第六章 玉米尾孢菌侵染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第68-7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68-71页
        6.1.1 供试材料第68页
        6.1.2 小区设计第68页
        6.1.3 接种与取样第68-69页
        6.1.4 酶的提取与酶活性测定第69-71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71-75页
        6.2.1 玉米尾孢菌侵染对寄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第71-72页
        6.2.2 玉米尾孢菌侵染对寄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第72页
        6.2.3 玉米尾孢菌侵染对寄主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第72-73页
        6.2.4 玉米尾孢菌侵染对寄主超氧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第73-74页
        6.2.5 玉米尾孢菌侵染对寄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第74-75页
    6.3 小结与讨论第75-77页
第七章 抗玉米尾孢灰斑病QTL的初步定位第77-84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77-80页
        7.1.1 供试材料第77-78页
        7.1.2 人工接种与鉴定第78页
        7.1.3 取样及DNA提取第78页
        7.1.4 SSR标记分析第78-79页
        7.1.5 标记和抗性基因的连锁分析第79-80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80-83页
        7.2.1 玉米对玉米尾孢灰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第80页
        7.2.2 与抗玉米尾孢灰斑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分析第80-81页
        7.2.3 抗玉米尾孢灰斑病基因初步定位第81-83页
    7.3 小结与讨论第83-84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84-89页
    8.1 玉米尾孢菌灰斑病病原学第84-85页
    8.2 玉米尾孢生物学特性第85页
    8.3 我国玉米灰斑病菌种群及其分布第85-86页
    8.4 我国常用玉米种质对两种灰斑病的抗性评价第86-87页
    8.5 玉米尾孢菌侵染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第87页
    8.6 抗玉米尾孢灰斑病QTL的初步定位第87-88页
    8.7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88页
    8.8 问题与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6页
致谢第96-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框架研究
下一篇:超声波流量仪的研究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