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中的成人非正式学习研究--以微博学习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27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1. 从边缘走向中心的非正式学习 | 第9页 |
| 2. 不能回避的“阿普尔问题” | 第9-10页 |
| 3. 自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革命 | 第10页 |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1. 非正式学习相关研究 | 第11-17页 |
| 2. 自媒体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3. 自媒体与非正式学习相关研究 | 第19页 |
| 4.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论 | 第19-22页 |
| (四)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 1. 自媒体 | 第22页 |
| 2. 非正式学习 | 第22-23页 |
| 3. 知识 | 第23页 |
| 4. 权力 | 第23页 |
| (五) 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 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 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 第24页 |
| 3.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 第24页 |
| (六)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4-27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 3.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 一、成人非正式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绵延 | 第27-38页 |
| (一) 日常生活概述 | 第27-28页 |
| (二) 成人非正式学习何以在日常生活中绵延 | 第28-30页 |
| (三) 日常生活中成人非正式学习的意义 | 第30-31页 |
| (四) 现代日常生活的传媒化与非正式学习 | 第31-38页 |
| 1. 日常生活传媒化的表现 | 第31-32页 |
| 2. 日常生活传媒化重塑成人非正式学习 | 第32-34页 |
| 3. 自媒体的兴起及其作为非正式学习场域 | 第34-38页 |
| 二、自媒体中导向私人生活的非正式学习分析 | 第38-62页 |
| (一) 导向私人生活的非正式学习个案分析 | 第38-60页 |
| 1. 个案一分析 | 第38-43页 |
| 2. 个案二分析 | 第43-54页 |
| 3. 个案三分析 | 第54-60页 |
| (二) 导向私人生活的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归纳 | 第60-62页 |
| 1. 需求导向 | 第60-61页 |
| 2. 情景化生成 | 第61页 |
| 3. 实用主义偏向 | 第61页 |
| 4. 附带性产生 | 第61-62页 |
| 三、自媒体中导向公共生活的非正式学习分析 | 第62-75页 |
| (一) 导向公共生活的非正式学习的实例分析 | 第62-72页 |
| 1. “厦门某高校博导事件” | 第62-67页 |
| 2. “正能量”事件 | 第67-70页 |
| 3. “短平快”的教育评论 | 第70-72页 |
| (二) 导向公共生活的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归纳 | 第72-75页 |
| 1. 多元权威导向 | 第72-73页 |
| 2. 建构话语 | 第73页 |
| 3. 基于“解码”建构图式 | 第73-75页 |
| 四、自媒体中的非正式学习功能分析 | 第75-81页 |
| (一) 满足日常的学习需求 | 第75-76页 |
| 1. 成人社会角色的日常扮演 | 第75页 |
| 2. 日常生活中的结构化要求 | 第75-76页 |
| 3. 日常生活中其他琐碎需求 | 第76页 |
| 4. 理解公共事件 | 第76页 |
| (二) 强化身份与改造身份 | 第76-78页 |
| (三) 抵制与变革 | 第78-81页 |
| 结语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附录 | 第87-88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