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64页 |
1.石墨烯简介 | 第17-18页 |
2.石墨烯的制备 | 第18-25页 |
2.1 微机械剥落法 | 第18页 |
2.2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8-20页 |
2.3 外延生长法 | 第20页 |
2.4 化学剥离法 | 第20-25页 |
3.石墨烯的功能化途径 | 第25-31页 |
3.1 物理法 | 第25-27页 |
3.2 化学法 | 第27-31页 |
4.基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 | 第31-36页 |
4.1 与金属纳米粒子复合 | 第32-33页 |
4.2 与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复合 | 第33-34页 |
4.3 与量子点复合 | 第34页 |
4.4 与聚合物高分子复合 | 第34-35页 |
4.5 与二维纳米材料的复合 | 第35-36页 |
5.石墨烯的应用 | 第36-44页 |
5.1 能源 | 第36-37页 |
5.2 环境 | 第37-38页 |
5.3 纳米生物医学 | 第38-39页 |
5.4 传感器 | 第39-44页 |
6.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44-47页 |
6.1 基于石墨烯/葫芦脲/纳米金构建非标记Pb~(2+)拉曼传感器的研究 | 第45页 |
6.2 基于GO荧光淬灭效应及对溶金反应促进作用构建Pb~(2+)荧光传感器的研究 | 第45页 |
6.3 氧化石墨烯对溶金反应的促进效应研究及Pb~(2+)比色传感器的构建 | 第45-46页 |
6.4 芳环化合物对氧化石墨烯拟过氧化物酶能力的影响及构建糖类传感器的研究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64页 |
第二章 基于石墨烯/葫芦脲/纳米金构建非标记Pb~(2+)拉曼传感器的研究 | 第64-83页 |
1.引言 | 第64-66页 |
2.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2.1 试剂 | 第66-67页 |
2.2 仪器 | 第67页 |
2.3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7页 |
2.4 石墨烯的修饰 | 第67-68页 |
2.5 G/AuNPs/CB材料的组装 | 第68页 |
2.6 SERS的测量和Pb~(2+)的检验 | 第68页 |
3.结果和讨论 | 第68-76页 |
3.1 SERS传感器的构建 | 第68-71页 |
3.2 G/AuNPs/CB复合材料的SERS效应 | 第71-73页 |
3.3 Pb~(2+)的分析检测 | 第73-75页 |
3.4 实体样品中的Pb~(2+)检测 | 第75-76页 |
4.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第三章 基于GO荧光淬灭效应及对溶金反应促进作用构建Pb~(2+)荧光传感器的研究 | 第83-106页 |
1.引言 | 第83-85页 |
2.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2.1 试剂 | 第85-86页 |
2.2 分析仪器和条件 | 第86页 |
2.3 制备氧化石墨烯 | 第86页 |
2.4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86页 |
2.5 GO对AP-AuNPs的荧光猝灭 | 第86-87页 |
2.6 荧光检测Pb~(2+) | 第87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87-99页 |
3.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 第87-88页 |
3.2 GO对AP-AuNPs的猝灭过程 | 第88-89页 |
3.3 纳米金溶解反应研究 | 第89-91页 |
3.4 GO对溶金反应的促进作用 | 第91-93页 |
3.5 “On”型Pb~(2+)传感器的机理研究 | 第93-94页 |
3.6 GO浓度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 第94-96页 |
3.7 荧光检测Pb~(2+) | 第96-97页 |
3.8 荧光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97-98页 |
3.9 实际水样检测 | 第98-99页 |
4.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对溶金反应的促进效应研究及Pb~(2+)比色传感器的构建 | 第106-124页 |
1.引言 | 第106-108页 |
2.实验部分 | 第108-109页 |
2.1 试剂和仪器 | 第108页 |
2.2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2.3 比色法检测Pb~(2+) | 第109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9页 |
3.1 纳米金在S_2O_3~(2-)体系中溶解的过程 | 第110-111页 |
3.2 GO在溶金反应中的加速效果 | 第111-113页 |
3.3 反应温度对溶金反应速度的影响 | 第113页 |
3.4 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3.5 不同表面修饰对纳米金溶解速度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3.6 Pb~(2+)比色检测 | 第116-117页 |
3.7 比色传感器的选择性探究 | 第117-118页 |
3.8 实际样品检测 | 第118-119页 |
4.结论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第五章 芳环化合物对氧化石墨烯拟过氧化物酶能力的影响及构建糖类传感器的研究 | 第124-142页 |
1.引言 | 第124-126页 |
2.实验部分 | 第126-127页 |
2.1 试剂以及仪器 | 第126页 |
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126页 |
2.3 过氧化物酶能力的检测 | 第126-127页 |
2.4 糖类的检测 | 第127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7页 |
3.0 GO的表征 | 第127-128页 |
3.1 GO的过氧化物模拟酶能力 | 第128页 |
3.2 π-π堆积对GO过氧化物酶能力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3.3 取代基对GO过氧化物酶能力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3.4 芳香胺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3.5 果糖传感器的构建机理 | 第134-136页 |
3.6 对果糖的检测 | 第136-137页 |
4.结论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附录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