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及其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一、国外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 第13-15页 |
二、国内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7-20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二、研究的思路 | 第18页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探讨 | 第20-29页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 | 第24-26页 |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类型 | 第24页 |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 | 第24-25页 |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程序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模式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29-46页 |
第一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设 | 第29-35页 |
一、上海市大同中学 | 第29-30页 |
二、上海市奉贤中学 | 第30-31页 |
三、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 第31页 |
四、江苏省震泽中学 | 第31-32页 |
五、浙江省丽水中学 | 第32-33页 |
六、浙江省苍南中学 | 第33页 |
七、开设现状的回顾分析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策略 | 第35-42页 |
一、课程启动的先预设、再双选策略 | 第35页 |
二、课程形式的课题化、小组化策略 | 第35-37页 |
三、课程实施的近入手、低起点、小步子策略 | 第37-40页 |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本土化、校本化、生本化策略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 | 第42-46页 |
第四章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困境和推进建议 | 第46-60页 |
第一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问题表征 | 第46-50页 |
一、课程地位:或独立或混杂 | 第46-47页 |
二、课程开设:或形式或定式 | 第47-48页 |
三、课程内容:或延伸学科或模仿学科 | 第48页 |
四、课程要求:或高追求或低预期 | 第48-49页 |
五、课程指导:或专人应对或随意放任 | 第49-50页 |
六、课程评价:或片面简单或直觉判断 | 第50页 |
第二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 第50-55页 |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的薄弱 | 第51-52页 |
二、高考的现实压力难以消解 | 第52-53页 |
三、教师的认识与素养尚存差距 | 第53-54页 |
四、高中生学习习惯和年龄特点的制约 | 第54-55页 |
五、学校现实条件的不足 | 第55页 |
第三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推进建议 | 第55-60页 |
一、加深理论研究,促进社会观念转变 | 第55-56页 |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 第56-57页 |
三、加快课程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 第57页 |
四、加速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 第57-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