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论文

涡轮复合内燃机两级涡轮流动机理及控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3页
第1章 引言第13-31页
    1.1 内燃机余热利用技术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内燃机节能减排需求第13-14页
        1.1.2 内燃机余热利用技术第14-15页
    1.2 内燃机涡轮复合技术研究现状第15-24页
        1.2.1 内燃机涡轮复合技术发展历史第16-18页
        1.2.2 内燃机涡轮复合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8-24页
    1.3 两级涡轮耦合流动研究第24-29页
        1.3.1 两级涡轮间的耦合作用第24-28页
        1.3.2 涡轮内部流动控制方法研究第28-29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9-31页
        1.4.1 研究目的第29页
        1.4.2 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内燃机涡轮复合循环流动及控制方法研究第31-71页
    2.1 涡轮复合循环耦合模型第31-47页
        2.1.1 径流式涡轮通流模型第31-34页
        2.1.2 轴流式涡轮通流模型第34-40页
        2.1.3 两级涡轮耦合模型第40-43页
        2.1.4 内燃机模型第43-47页
    2.2 匹配点工况参数对复合循环燃油消耗率和最优面积比的影响第47-58页
        2.2.1 动力涡轮等熵效率的影响第48-50页
        2.2.2 增压涡轮等熵效率的影响第50-52页
        2.2.3 涡轮排气背压的影响第52-53页
        2.2.4 排气温度的影响第53-55页
        2.2.5 增压比的影响第55-57页
        2.2.6 多参数综合分析第57-58页
    2.3 固定几何涡轮复合内燃机的全工况性能分析第58-61页
    2.4 两级涡轮变面积比控制方法研究第61-69页
        2.4.1 动力涡轮变几何第63-66页
        2.4.2 增压涡轮变几何第66-69页
    2.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3章 涡轮复合两级涡轮耦合流动机理与控制研究第71-97页
    3.1 两级涡轮内部流动仿真建模第71-79页
        3.1.1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第71-74页
        3.1.2 边界条件与数值格式第74-75页
        3.1.3 数值计算网格第75-77页
        3.1.4 仿真模型验证第77-79页
    3.2 定常来流下两级涡轮内部流场结构及流动机理分析第79-87页
        3.2.1 涡轮几何参数第79-80页
        3.2.2 发动机标定工况涡轮内部流动分析第80-84页
        3.2.3 发动机最大转矩工况涡轮内部流动分析第84-87页
    3.3 对转涡轮流动控制方法第87-95页
        3.3.1 两级涡轮内部流动控制思路第87-88页
        3.3.2 两级涡轮内部流动匹配分析第88-90页
        3.3.3 对转涡轮流动控制方法研究第90-95页
    3.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4章 脉冲排气对两级涡轮影响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第97-119页
    4.1 两级涡轮三维非定常仿真计算设置第97-102页
    4.2 脉冲来流下两级涡轮内部流动特性及机理研究第102-108页
        4.2.1 脉冲来流下两级涡轮特性分析第102-104页
        4.2.2 脉冲来流下两级涡轮内部流动机理第104-108页
    4.3 动力涡轮叶尖前缘弯曲与钝化联合控制方法第108-118页
        4.3.0 动力涡轮叶型设计方法简述第108-112页
        4.3.1 叶尖前缘弯曲第112-115页
        4.3.2 叶尖前缘钝化第115-118页
    4.4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5章 涡轮复合内燃机性能试验验证研究第119-126页
    5.1 试验设备及方案第119-122页
    5.2 试验结果分析第122-125页
    5.3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6-129页
    6.1 研究总结第126-128页
    6.2 研究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长期性能研究
下一篇:太湖流域某市水源水及制水工艺中嗅味物质的动态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