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时变性能 | 第11-14页 |
1.2.2 自定心框架结构体系 | 第14-16页 |
1.2.3 地震易损性概念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自定心框架的梁柱节点构造及其受力特性介绍 | 第20-25页 |
2.1 自定心框架梁柱节点介绍 | 第20-21页 |
2.2 循环荷载下的弯矩-转角关系 | 第21-22页 |
2.3 节点弯矩M的表达式 | 第22页 |
2.4 相对能量耗散系数 | 第22-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自定心框架短期性能的数值模拟 | 第25-32页 |
3.1 梁柱单元 | 第25-26页 |
3.2 混凝土材料本构的模拟 | 第26-27页 |
3.3 梁柱接触单元 | 第27-28页 |
3.4 节点核心区的模拟 | 第28-29页 |
3.5 自定心框架结构的数值模拟 | 第29-31页 |
3.5.1 节点模型 | 第29-30页 |
3.5.2 单跨自定心框架的数值模型 | 第30-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自定心框架的长期性能试验 | 第32-44页 |
4.1 试验概况 | 第32-37页 |
4.1.1 试件设计 | 第32-33页 |
4.1.2 材料参数 | 第33-34页 |
4.1.3 试验仪器及布置 | 第34-36页 |
4.1.4 试验参数及测量 | 第36-37页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4.2.1 环境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4.2.2 预应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4.2.3 位移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自定心框架长期性能的数值模拟 | 第44-54页 |
5.1 自定心框架的数值模拟 | 第44-50页 |
5.1.1 混凝土徐变收缩与强度劣化的模型 | 第44-45页 |
5.1.2 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的模型 | 第45-46页 |
5.1.3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长期性能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46-47页 |
5.1.4 自定心框架长期性能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47-50页 |
5.2 自定心框架长期性能的数值模拟 | 第50-53页 |
5.2.1 自定心框架徐变的数值模拟 | 第50-51页 |
5.2.2 预应力长期性能的数值模拟 | 第51-52页 |
5.2.3 高强螺杆预应力损失的数值模拟 | 第52-53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自定心框架的时变地震易损性研究 | 第54-68页 |
6.1 增量动力分析(IDA) | 第54-55页 |
6.1.1 增量动力法 | 第54页 |
6.1.2 增量动力法的基本原理 | 第54-55页 |
6.2 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55-58页 |
6.2.1 性能水准评估 | 第55-56页 |
6.2.2 性能水准的定义 | 第56-57页 |
6.2.3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7页 |
6.2.4 基于IDA方法的易损性分析基本步骤 | 第57-58页 |
6.3 算例分析 | 第58-66页 |
6.3.1 自定心框架设计 | 第58-60页 |
6.3.2 基于IDA的时变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0-6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68-69页 |
7.1.1 自定心框架的长期性能试验研究 | 第68页 |
7.1.2 自定心框架的长期性能数值模拟 | 第68页 |
7.1.3 自定心框架基于IDA的时变分析 | 第68-6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