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划分及监测单元布设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耕地质量 | 第11-12页 |
1.2.2 耕地质量变化和监测 | 第12-16页 |
1.2.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撂荒 | 第16-17页 |
1.2.4 小结 | 第17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耕地质量监测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耕地质量监测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的概念 | 第21页 |
2.1.3 划分监测类型区的作用 | 第21页 |
2.1.4 划分监测类型区的原则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2.1 土地区位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理论 | 第23页 |
2.2.3 地统计学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地理信息分析理论 | 第24页 |
2.2.5 数据统计分析理论 | 第24-25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30页 |
3.1 仙桃市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25页 |
3.2 仙桃市社会经济条件 | 第25-26页 |
3.3 仙桃市土地利用现状 | 第26-30页 |
4 耕地监测类型区划分 | 第30-70页 |
4.1 城镇功能分区 | 第30-34页 |
4.1.1 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 | 第30-31页 |
4.1.2 城镇功能分区 | 第31-34页 |
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分区 | 第34-39页 |
4.2.1 计算劳动力转移压力值 | 第34-35页 |
4.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类型区划分 | 第35-39页 |
4.3 耕地自然质量分区 | 第39-47页 |
4.3.1 村平均耕地自然等指数计算 | 第39-40页 |
4.3.2 乡镇级耕地自然质量分区 | 第40-45页 |
4.3.3 耕地自然质量分区结果 | 第45-47页 |
4.4 耕地实际产量分区 | 第47-62页 |
4.4.1 数据预处理 | 第47-52页 |
4.4.2 普通克里金插值 | 第52-54页 |
4.4.3 划分乡镇级监测类型区 | 第54-59页 |
4.4.4 耕地实际产量类型区空间分布 | 第59-62页 |
4.5 耕地监测类型区划分 | 第62-65页 |
4.6 监测类型区分级 | 第65-70页 |
4.6.1 监测类型区等级指数计算 | 第65-68页 |
4.6.2 监测类型区分级 | 第68-70页 |
5 监测单元布设 | 第70-82页 |
5.1 监测类型区选择 | 第70页 |
5.2 监测单元选取原则 | 第70-71页 |
5.3 监测单元布设 | 第71-80页 |
5.3.1 切割耕地图斑 | 第71-72页 |
5.3.2 筛选监测单元 | 第72-77页 |
5.3.3 排除人为干扰因素 | 第77-80页 |
5.4 确定监测单元 | 第80-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