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5-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5页 |
(二) 物理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 第15-16页 |
(三)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诉求 | 第16页 |
(四)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7-18页 |
(一)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确定 | 第18页 |
(二)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状况 | 第18页 |
(三)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 | 第18页 |
(四)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影响因素 | 第18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9页 |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19-22页 |
(一)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2-33页 |
一、有关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 | 第22-26页 |
(一) 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22-24页 |
(二)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 第24-25页 |
(三)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 | 第25-26页 |
(四)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带来的启示 | 第26页 |
二、有关核心内容的研究 | 第26-28页 |
(一)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7-28页 |
(二) “核心内容”(CORE CONTENTS)的概念界定 | 第28页 |
三、有关学科教学的研究 | 第28-31页 |
(一) 有关课堂教学的研究 | 第28-30页 |
(二) 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30-31页 |
四、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分析 | 第33-41页 |
一、从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看核心内容 | 第33-35页 |
二、从物理课程的结构体系看核心内容 | 第35-38页 |
三、从学科专家的视角看核心内容 | 第38-40页 |
四、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 | 第41-64页 |
一、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分析教材呈现 | 第41-50页 |
二、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分析教材呈现 | 第50-55页 |
三、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材呈现 | 第55-62页 |
四、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分析设计 | 第64-82页 |
一、课堂教学分析维度的确定 | 第64-66页 |
(一) 课堂教学研究范式 | 第64-66页 |
(二) 本研究的课堂教学分析维度 | 第66页 |
二、核心内容教学分析框架的具体阐述 | 第66-73页 |
(一) “学科内容本质”方面 | 第66-67页 |
(二) “学科科学方法”方面 | 第67-68页 |
(三) “学生学习特征”方面 | 第68-69页 |
(四) “教学策略”方面 | 第69-70页 |
(五) 确定具体的分析要素 | 第70-73页 |
三、课堂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73-81页 |
(一) 确定课堂教学的分析方法 | 第73-75页 |
(二) 第一次编码的数据处理 | 第75-77页 |
(三) 第二次编码的数据处理 | 第77-81页 |
(四) 课堂教学研究的综合分析 | 第81页 |
四、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课堂教学分析案例 | 第82-127页 |
一、第一次编码结果及分析 | 第82-86页 |
(一) “学科内容本质”方面 | 第82-83页 |
(二) “学科科学方法”方面 | 第83-84页 |
(三) “学生学习特征”方面 | 第84-85页 |
(四) “教学策略”方面 | 第85-86页 |
二、第二次编码结果及分析 | 第86-120页 |
(一) 对“电场电场强度”课堂教学(DQ1)的深度分析 | 第86-104页 |
(二) 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课堂教学(FD1)的深度分析 | 第104-120页 |
三、课堂教学研究的综合分析 | 第120-125页 |
(一) 课堂教学的分析结果 | 第120页 |
(二) 课堂教学分析维度的总体特征 | 第120-121页 |
(三) 课堂教学各个分析维度的具体特征 | 第121-125页 |
四、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7-137页 |
一、教师的影响 | 第127-134页 |
(一) 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 第128-130页 |
(二) 对学生的理解与分析 | 第130-131页 |
(三) 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挖掘与剖析 | 第131-132页 |
(四) 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 第132-133页 |
(五) 对教学理念的内化与贯彻 | 第133-134页 |
二、高中物理课程与教材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三、教学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一) 学校实验设备 | 第135页 |
(二) 社会对学生成绩的高度关注 | 第135-136页 |
四、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137-14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37-141页 |
(一)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确定对物理学科的教与学有重要价值 | 第137-138页 |
(二)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水平有待提高和完善 | 第138页 |
(三)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更关注内容本质的体现 | 第138-139页 |
(四)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策略的实施取决于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学的掌控 | 第139-140页 |
(五)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教师、教材和教学资源 | 第140-141页 |
二、建议与启示 | 第141-142页 |
(一) 合理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是教师展开核心内容教学的前提 | 第141页 |
(二) 深入挖掘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是教师组织核心内容教学的基础 | 第141页 |
(三) 全面提升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是教师推进核心内容教学的关键 | 第141-142页 |
(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核心内容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第142页 |
三、反思与展望 | 第142-143页 |
(一)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42页 |
(二)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9页 |
附录 | 第149-161页 |
后记 | 第161-165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