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2.1 德育课程发展的内在需求 | 第10-11页 |
1.2.2“爱生活”德育课程实施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3 S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需求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1“爱生活”教育 | 第15页 |
2.1.2 校本课程 | 第15-16页 |
2.1.3 德育校本课程 | 第16页 |
2.2 相关研究概述 | 第16-22页 |
第3章 “爱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22-40页 |
3.1 S校德育工作现状 | 第22-24页 |
3.1.1 全面建设系列化德育课程 | 第22页 |
3.1.2 积极营造学校育人文化 | 第22页 |
3.1.3 全方位打造育人队伍 | 第22-23页 |
3.1.4 积极探索德育评价改革 | 第23-24页 |
3.2 “爱生活”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依据 | 第24-27页 |
3.2.1 政策依据 | 第24页 |
3.2.2 情感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3.2.3 项目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3.2.4 课标依据 | 第26-27页 |
3.2.5 S学校课程改革的依据 | 第27页 |
3.3 “爱生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准备 | 第27-28页 |
3.4 “爱生活”校本德育课程的目标 | 第28-29页 |
3.4.1 课程开发目标 | 第28页 |
3.4.2 课程目标 | 第28-29页 |
3.5 “爱生活”校本德育课程内容与体例 | 第29-40页 |
3.5.1 课程内容 | 第29-31页 |
3.5.2 课程体例 | 第31-34页 |
3.5.3 教材章节案例 | 第34-40页 |
第4章 “爱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40-57页 |
4.1 实施原则 | 第40页 |
4.2 实施计划 | 第40-41页 |
4.3 实施途径 | 第41页 |
4.4 实施方法及步骤 | 第41-42页 |
4.5 实施策略 | 第42-43页 |
4.6 课程评价 | 第43-45页 |
4.6.1 对学生的评价 | 第43-44页 |
4.6.2 对教师的评价 | 第44-45页 |
4.7 “爱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案例 | 第45-57页 |
第5章 “爱生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第57-65页 |
5.1 “爱生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 第57-63页 |
5.1.1 学生方面 | 第57-62页 |
5.1.2 教师方面 | 第62页 |
5.1.3 学校方面 | 第62-63页 |
5.2 “爱生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 第63-65页 |
5.2.1 学生方面 | 第63页 |
5.2.2 教师方面 | 第63页 |
5.2.3 学校方面 | 第63-65页 |
第6章 改进“爱生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对策建议 | 第65-72页 |
6.1 加强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 | 第65-67页 |
6.1.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课程意识 | 第65页 |
6.1.2 通过研讨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技能 | 第65-67页 |
6.2 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课程领导力 | 第67-68页 |
6.2.1 共同规划生命教育愿景 | 第67页 |
6.2.2 全面协调落实课程计划 | 第67-68页 |
6.2.3 加强监控保证课程质量 | 第68页 |
6.3 全面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 第68-70页 |
6.3.1 充分挖掘课程教育资源 | 第68-69页 |
6.3.2 构建课程教育资源库 | 第69-70页 |
6.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70-72页 |
6.4.1 创设良好的课程开发环境 | 第70页 |
6.4.2 合理有效地奖励课程开发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7页 |
附录一 | 第74-75页 |
附录二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