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8-2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9-32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2-34页 |
第二章 GPS定位测姿原理及关键问题 | 第34-51页 |
2.1 GPS定位原理 | 第34-37页 |
2.2 GPS测姿原理 | 第37-43页 |
2.2.1 载波相位差分组合模型 | 第37-40页 |
2.2.2 坐标系统及三维姿态角定义 | 第40-43页 |
2.3 共时钟GPS测姿原理 | 第43-44页 |
2.4 共时钟单差测姿算法及应用的关键问题 | 第44-50页 |
2.4.1 共时钟单差测姿模型研究的意义 | 第44-45页 |
2.4.2 共时钟单差测姿模型的关键算法研究 | 第45-46页 |
2.4.3 基于GPWU效应的测向方法 | 第46-48页 |
2.4.4 基于MHM方法的动态载体多路径改正方法 | 第48-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共时钟单差测姿模型的理论误差及精度分析 | 第51-72页 |
3.1 共时钟单差测姿模型的理论误差研究背景 | 第51-53页 |
3.2 共时钟单差测姿模型的理论误差和精度 | 第53-63页 |
3.3 共时钟单差测姿模型的精度验证 | 第63-71页 |
3.3.1 静态实验 | 第63-67页 |
3.3.2 动态车载实验 | 第67-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共时钟单差测姿模型的模糊度置换法 | 第72-91页 |
4.1 整周模糊度固定方法研究现状 | 第72-76页 |
4.1.1 双差模糊度固定方法 | 第72-74页 |
4.1.2 共时钟单差模型的模糊度固定方法 | 第74-76页 |
4.2 共时钟单差测姿模型的ASA方法 | 第76-84页 |
4.2.1 高度相关性分析理论 | 第76-79页 |
4.2.2 ASA方法的实现 | 第79-84页 |
4.3 共时钟单差测姿模型的ASA方法验证 | 第84-90页 |
4.3.1 静态实验 | 第85-87页 |
4.3.2 动态车载实验 | 第87-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基于GPWU效应的单天线测向法研究 | 第91-116页 |
5.1 GPWU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91-92页 |
5.2 GPWU效应的理论模型 | 第92-99页 |
5.3 基于GPWU效应的单天线测向算法 | 第99-103页 |
5.4 基于GPWU效应的单天线测向方法验证 | 第103-114页 |
5.4.1 旋转台实验 | 第103-107页 |
5.4.2 车载实验 | 第107-112页 |
5.4.3 船载实验 | 第112-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基于MHM的动态载体多路径改正方法研究 | 第116-137页 |
6.1 多路径效应改正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6-118页 |
6.2 MHM方法的原理及实现 | 第118-120页 |
6.2.1 MHM方法的理论原理 | 第118-119页 |
6.2.2 MHM方法应用于动态载体的实现 | 第119-120页 |
6.3 基于MHM的动态载体的多路径改正方法验证 | 第120-135页 |
6.3.1 静态船载实验 | 第121-126页 |
6.3.2 动态船载实验 | 第126-131页 |
6.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1-13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0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37-13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9-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