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以小学昆虫教学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26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二) 文献探讨第12-15页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5页
  1. 科学阅读第15页
  2. 科学写作第15页
 (四)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第15-18页
  1. 研究的内容第16-17页
  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7页
  3. 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五) 研究的预期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8-20页
  1. 研究的预期思路第18-19页
  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六)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0-26页
  1. 全语言教学理论第20-21页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21-23页
  3.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第23-26页
一、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概述第26-46页
 (一) 科学阅读的内涵及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第26-31页
  1. 科学阅读的内涵第27页
  2. 科学阅读与科学学习第27-31页
 (二) 科学写作的内涵及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第31-37页
  1. 科学写作的内涵第32-33页
  2. 科学写作与科学学习第33-37页
 (三) 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的特点及意义第37-46页
  1. 融入科学读写活动的科学教学的特点第37-40页
  2. 融入科学读写活动的科学教学的意义第40-46页
二、科学教学中的科学阅读策略第46-64页
 (一) 科学阅读的三种交互因素第46-51页
  1. 读者第47-48页
  2. 氛围第48-50页
  3. 文本特征第50-51页
 (二) 科学阅读的技能第51-53页
 (三) 科学教师的准备第53-56页
 (四) 科学阅读教学策略第56-64页
  1. 以概念为中心的科学阅读第56-59页
  2. 以信息为中心的科学阅读第59-62页
  3. 对反思性质文本的科学阅读第62-64页
三、科学教学中的科学写作教学策略第64-78页
 (一) 科学写作的理论模型及历程模式第64-69页
  1. 科学写作的理论模型第64-67页
  2. 弗劳尔和海斯的写作历程模式第67-69页
 (二) 科学写作的元素第69-74页
  1. 主题第69页
  2. 形式第69-73页
  3. 目的第73页
  4. 对象或读者第73-74页
  5. 文本的制作形式第74页
 (三) 科学写作教学策略第74-78页
  1. 问题引导式的写作策略第75页
  2. 长篇幅的写作策略第75页
  3. 启发式科学写作策略第75-78页
四、科学教学中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实验研究第78-93页
 (一) 实验缘起、理论基础、过程和方法、活动设计第78-81页
  1. 实验的缘起第78-79页
  2. 实验的理论基础第79-80页
  3. 实验的过程和方法第80页
  4. 实验的活动设计第80-81页
 (二) 实验对象第81-82页
  1. 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昆虫概念教学的实施对象第81-82页
  2. 《昆虫概念学习成就调查表》的调查对象第82页
  3. 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的访谈对象第82页
 (三) 实验工具第82-88页
  1. 小学"昆虫"概念的命题陈述第82-83页
  2. "昆虫概念"学习成就调查表第83-84页
  3. "昆虫概念"之科学写作文本评价表第84-87页
  4. 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访谈提纲第87-88页
 (四) 实验流程第88-92页
  1. 先存知识的唤起第88-89页
  2. 知识概念的完善第89-90页
  3. 概念的实际运用第90页
  4. 科学写作文本的完成第90-91页
  5. 学生科学写作文本的评价第91页
  6. 分享式科学阅读及学生科学写作文本的完善第91-92页
 (五) 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第92-93页
  1.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测测试资料对照统计及分析第92页
  2. 访谈资料分析第92-93页
五、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第93-106页
 (一)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昆虫概念"学习成就调查表分析结果第93-97页
  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前测中的对照和分析第93-95页
  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后测中的对照和分析第95-97页
  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科学写作能力比较和分析第97页
 (二)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相互交流情况的对照和比较第97-100页
 (三)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第100-106页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一) 研究结论第106-107页
 (二) 研究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附录第113-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6-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台湾地区大学系所评鉴制度研究
下一篇: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