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1.2.1 企业社会责任 | 第13-14页 |
| 1.2.2 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4-17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3.3 存在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5页 |
| 2.1 共生理论 | 第19-22页 |
| 2.1.1 共生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页 |
| 2.1.2 共生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2.1.3 共生理论在社科领域的广泛应用 | 第20-22页 |
| 2.2 企业社会责任 | 第22页 |
| 2.3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第22-23页 |
| 2.3.1 民营企业的概念 | 第22页 |
| 2.3.2 国内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研究 | 第22-23页 |
| 2.4 基于共生理论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界定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基于共生理论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 | 第25-36页 |
| 3.1 民营企业对各共生单元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 | 第25-29页 |
| 3.1.1 对股东的责任 | 第26页 |
| 3.1.2 对消费者的责任 | 第26-27页 |
| 3.1.3 对员工的责任 | 第27页 |
| 3.1.4 对债权人的责任 | 第27页 |
| 3.1.5 对供应商的责任 | 第27-28页 |
| 3.1.6 对政府的责任 | 第28页 |
| 3.1.7 对环境的责任 | 第28页 |
| 3.1.8 对社区的责任 | 第28-29页 |
| 3.2 基于共生理论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设计 | 第29-34页 |
| 3.2.1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9-30页 |
| 3.2.2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 第30-34页 |
| 3.3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基于共生理论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 第36-48页 |
| 4.1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37-43页 |
| 4.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37页 |
| 4.2.2 因子分析法的检验 | 第37-38页 |
| 4.2.3 公共因子的提取 | 第38-41页 |
| 4.2.4 因子得分 | 第41-43页 |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 4.3.1 综合得分分析 | 第43-44页 |
| 4.3.2 对各共生单元履行责任得分分析 | 第44-47页 |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基于共生理论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对策 | 第48-54页 |
| 5.1 加强诚信建设,全面优化质量服务 | 第48-49页 |
| 5.1.1 注重企业信誉,打造诚信品牌 | 第48页 |
| 5.1.2 重视质量管理,力争行业楷模 | 第48-49页 |
| 5.1.3 提高服务品质,优化消费体验 | 第49页 |
| 5.2 关爱员工成长,共建企业文化 | 第49-51页 |
| 5.2.1 保障员工权益,缔结和谐关系 | 第49-50页 |
| 5.2.2 培育企业文化,营造人文关怀 | 第50-51页 |
| 5.3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51-52页 |
| 5.4 促进各方合作,共建共生共荣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54-55页 |
| 6.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4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