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杨倞注单音词同义为训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5页 |
0.1 选题缘起 | 第9页 |
0.2《荀子》杨惊注简介 | 第9-10页 |
0.3 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0.3.1 同义为训相关研究 | 第10-16页 |
0.3.2 《荀子》杨惊注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0.4 范围界定及语料选择 | 第17-25页 |
0.4.1 “同义为训”中“同义”的标准 | 第17-23页 |
0.4.2 相关说明 | 第23-25页 |
第一章 训释词用本义 | 第25-52页 |
1.1 本义释本义 | 第26-36页 |
1.2 本义释引申义 | 第36-48页 |
1.3 本义释假借义 | 第48-52页 |
第二章 训释词用引申义 | 第52-99页 |
2.1 引申义释本义 | 第52-59页 |
2.2 引申义释引申义 | 第59-91页 |
2.3 引申义释假借义 | 第91-99页 |
第三章 训释词用假借义 | 第99-102页 |
3.1 假借义释本义 | 第99页 |
3.2 假借义释引申义 | 第99-101页 |
3.3 假借义释假借义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解释被释词的语境义 | 第102-107页 |
4.1 具体义 | 第103-104页 |
4.2 转义 | 第104-107页 |
结论 | 第107-108页 |
余论 | 第108-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