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导论 | 第15-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知识经济的来临 | 第16-17页 |
·我国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 第17-18页 |
·知识共享新视角—心理契约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结构安排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6-56页 |
·文献回顾 | 第26-49页 |
·知识员工 | 第26-28页 |
·心理契约理论 | 第28-36页 |
·组织信任 | 第36-40页 |
·知识共享 | 第40-49页 |
·文献述评 | 第49-56页 |
·现有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49-51页 |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51-53页 |
·本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 第53-56页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第56-79页 |
·理论基础 | 第56-63页 |
·社会交换理论 | 第56-59页 |
·公平理论 | 第59页 |
·价值观理论 | 第59-60页 |
·动机与行为理论 | 第60-63页 |
·研究假说 | 第63-79页 |
·概念界定 | 第63-65页 |
·研究假说 | 第65-79页 |
4 问卷设计 | 第79-96页 |
·问卷设计的原则 | 第79页 |
·问卷设计的过程 | 第79-80页 |
·变量测量量表的初步设计 | 第80-87页 |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的测量量表开发 | 第80-83页 |
·组织内信任测量量表 | 第83-85页 |
·知识共享意愿测量量表 | 第85-87页 |
·问卷的小样本测试 | 第87-96页 |
·效度检验 | 第87-93页 |
·信度检验 | 第93-96页 |
5 问卷数据收集及分析 | 第96-115页 |
·数据收集样本 | 第96-97页 |
·样本对象的选择 | 第96-97页 |
·样本容量的确定 | 第97页 |
·研究数据的收集 | 第97页 |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7-101页 |
·样本人口特征统计 | 第97-100页 |
·样本行业特征统计 | 第100-101页 |
·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101-108页 |
·信度检验 | 第101页 |
·效度检验 | 第101-108页 |
·Person相关分析 | 第108-110页 |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现状分析 | 第110-111页 |
·人口统计变量对心理契约的影响分析和检验 | 第111-115页 |
6 研究假设的检验 | 第115-131页 |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 | 第115-116页 |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的直接作用 | 第116-117页 |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对组织内信任的直接作用 | 第117-119页 |
·组织内信任对知识共享意愿的直接作用 | 第119-120页 |
·中介变量的模型检验 | 第120-125页 |
·组织信任在知识员工心理契约与知识共享之间的中介模型检验 | 第120-122页 |
·情感信任在知识员工心理契约与知识共享之间的中介模型检验 | 第122-123页 |
·认知信任在知识员工心理契约与知识共享之间的中介模型检验 | 第123-125页 |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第125-131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1-144页 |
·研究结论 | 第131-136页 |
·本研究的启示 | 第136-142页 |
·重视知识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 第137-138页 |
·建立合理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 第138-139页 |
·积极培育企业--员工间的良好关系 | 第139-140页 |
·重视知识员工的职业发展 | 第140-141页 |
·建立沟通渠道,培育信任机制 | 第141页 |
·重视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 | 第141-142页 |
·建立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 第142页 |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的方向 | 第142-144页 |
·样本来源 | 第142-143页 |
·研究工具 | 第143页 |
·数据采集方式 | 第143页 |
·其他相关变量的研究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6页 |
附录 | 第156-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