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 ·桔霉素 | 第10-12页 |
| ·桔霉素的概述 | 第10页 |
| ·桔霉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 ·桔霉素的合成途径 | 第11-12页 |
| ·桔霉素污染情况 | 第12-14页 |
| ·国外对桔霉素污染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对桔霉素污染的研究 | 第13-14页 |
| ·桔霉素的毒性 | 第14-15页 |
| ·国内外控制桔霉素的研究 | 第15-17页 |
| ·桔霉素的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 ·立项的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第2章 传统酿造食品中的桔霉素检测 | 第20-51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3-29页 |
| ·紫外检测器-高效液相法检测食品中的桔霉素(方法一) | 第23-25页 |
| ·紫外检测器-高效液相法检测食品中的桔霉索(方法二) | 第25-27页 |
| ·荧光检测器-高效液相法检测食品中的桔霉素 | 第27-29页 |
| ·实验结果 | 第29-49页 |
| ·紫外检测器法检测食品中的桔霉素(方法一) | 第29-39页 |
| ·紫外检测器法检测食品中的桔霉素(方法二) | 第39-42页 |
| ·荧光法检测器法检测食品中的桔霉素 | 第42-47页 |
| ·三种方法的对比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3章 红曲霉菌种鉴定与产桔霉素的研究 | 第51-66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2-54页 |
| ·主要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2页 |
| ·菌种 | 第52页 |
| ·培养基(每1000mL培养基) | 第52-54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4-57页 |
| ·红曲粉孢子液制备及分离纯化培养 | 第54-55页 |
| ·菌种鉴定方法 | 第55页 |
| ·枯草芽孢杆菌法分离桔霉素 | 第55页 |
| ·抑菌圈中的桔霉素检测方法 | 第55-56页 |
| ·培养条件对红曲霉产桔霉素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 ·红曲霉菌株的形态观察及菌种的鉴定 | 第57-59页 |
| ·桔霉素的抑菌性及含量的测定 | 第59-63页 |
| ·发酵时间对红曲霉产桔霉素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培养基量和罐内气体体积对红曲霉产桔霉素的影响 | 第64页 |
| ·不同培养基对红曲霉产桔霉素的影响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4章 桔霉素降解性的研究 | 第66-74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6-67页 |
| ·实验材科 | 第66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66-67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67-68页 |
| ·加热解毒实验 | 第67页 |
| ·碱溶液解毒实验 | 第67页 |
| ·过氧化氢解毒实验 | 第67-68页 |
| ·乙醇溶液解毒实验 | 第68页 |
| ·磷酸乙醇溶液解毒实验 | 第68页 |
| ·降解性的计算 | 第68页 |
| ·实验结果 | 第68-73页 |
| ·加热法降解桔霉素实验 | 第68-69页 |
| ·过氧化氢法降解桔霉素实验 | 第69-70页 |
| ·乙醇溶液降解桔霉素实验 | 第70-71页 |
| ·碱溶液降解桔霉素实验 | 第71-72页 |
| ·磷酸乙醇溶液降解桔霉素实验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 附录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