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4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一) 世界教育的发展第10页
  (二) 农村中小学的发展趋势第10-11页
  (三) 基于个人的工作经历第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一) 基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第11-12页
  (二) 基于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研究第12页
 三、研究意义第12-13页
  (一) 理论意义第12页
  (二) 实践意义第12-13页
 四、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3页
  (二)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当前西部农村中小学进行小班教学的现状分析第14-21页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进行小班教学的现状调查第14-17页
  (一) 学校现状调查第14-15页
  (二) 教师现状调查第15-16页
  (三)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第16-17页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形成的原因第17-19页
  (一) 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第17-18页
  (二) 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第18页
  (三) 进城打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增多第18-19页
  (四)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第19页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的发展出路第19-21页
  (一) 小班化教学的含义第19页
  (二) 形式小班与小班化教学的区别第19-20页
  (三) 发展出路第20-21页
第二章 小班化教学的概况第21-28页
 一、小班化教学的历史背景第21-22页
 二、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依据第22-23页
  (一) 心理学理论基础第22页
  (二) 教育学理论基础第22页
  (三) 我国的教育方针第22-23页
 三、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发展状况第23-25页
  (一) 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现状第23页
  (二) 我国台湾地区发展现状第23-24页
  (三)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现状第24-25页
 四、小班化教学的优势第25-28页
  (一) 关注每一位学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第25页
  (二)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第25-26页
  (三) 发扬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26-27页
  (四)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第27页
  (五) 小班化教学使课堂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第27-28页
第三章 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及问题分析第28-34页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意义第28-31页
  (一) 小班化教育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从普及到提高的必然趋势第28页
  (二)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培育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第28-29页
  (三) 有助于立足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第29页
  (四) 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第29-30页
  (五) 有利于推进农村素质教育、实现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第30-31页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分析第31-34页
  (一) 有利因素第31页
   1. 小班化教学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第31页
   2. 农村中小学的历史变迁给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第31页
   3. 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实践活动的场所第31页
  (二) 不利因素第31-34页
   1. 西部农村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教育经费短缺第31-32页
   2.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未完全确立第32页
   3.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高第32页
   4. 传统的教学评价制约学生的发展第32-34页
第四章 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策略研究第34-45页
 一、各级政府应加大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第34-36页
  (一) 加大对西部农村学校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第34-35页
  (二)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支持农村教师学习培训,加强小班化教学理论学习,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第35-36页
 二、西部农村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农村学生个性发展第36页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第36-45页
  (一) 确立"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第36-37页
  (二) 构建"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第37-38页
  (三) 探究适宜"小班环境"的教学方法第38-41页
  (四) 转变传统的评价理念,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农村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第41-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媒介素养课程标准设计研究--以西安市媒介素养课程为例
下一篇:语文作业生活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