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一、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本体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 ·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三、本文的学术价值 | 第17-19页 |
|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 ·本文的创新性 | 第18-19页 |
| 四、实验设计 | 第19页 |
| 五、实验过程 | 第19-20页 |
| 六、实验数据的测量与处理 | 第20-21页 |
| ·测量的韵律特征 | 第20-21页 |
| ·数据的处理 | 第21页 |
| 七、研究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 第21-22页 |
| 八、发音实验 | 第22-46页 |
| ·部分术语的界定 | 第22页 |
| ·实验结果 | 第22-46页 |
| 九、实验结果总结 | 第46-64页 |
| ·中日学生(不含上声)的双音节声调组合核心重音的韵律表现对比 | 第46-61页 |
| ·中日学生(含上声)的三音节声调组合核心重音的韵律表现对比 | 第61-64页 |
| 十、讨论 | 第64-67页 |
| ·日本留学生双音节组合(不含上声)的核心重音 | 第64-67页 |
| ·日本留学生三音节组合(含上声)的核心重音 | 第67页 |
| 十一、结论和意义 | 第67-71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本文的研究对汉语语音习得研究的意义 | 第68-70页 |
| ·本文的研究对汉语语音教学的意义 | 第70-71页 |
| 十二、余论: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71-72页 |
| 附注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附录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