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9-40页 |
一、班级授课制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 第19-24页 |
(一) 困境描述 | 第19-21页 |
(二) 困境分析 | 第21-23页 |
(三) 超越困境的道德教育展望:道德教育的因材施教 | 第23-24页 |
二、道德教育对道德价值的至境追求 | 第24-31页 |
(一) 道德及其价值 | 第24-28页 |
(二) 道德教育及其对道德价值的至境追求:道德教育的因材施教 | 第28-31页 |
三、道德教育的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因材施教辨析 | 第31-33页 |
(一) 道德教育的因人施教 | 第31-32页 |
(二) 道德教育的因才施教 | 第32页 |
(三) 道德教育的因材施教 | 第32页 |
(四) 道德教育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辨析 | 第32-33页 |
四、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概念厘定及其内涵 | 第33-38页 |
(一) 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概念厘定 | 第33页 |
(二) 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内涵 | 第33-38页 |
五、道德教育因材施教聚材研究的意义 | 第38-40页 |
(一) 聚材研究是实施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基础和前提 | 第38-39页 |
(二) 聚材研究对于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实现因材施教具有重要意义 | 第39-40页 |
第二章 道德教育因材施教聚材研究的历史演进 | 第40-48页 |
一、个别化教学时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 | 第40-42页 |
(一) 个别化教学时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实践 | 第40-41页 |
(二) 个别化教学时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聚材研究的特征 | 第41-42页 |
二、班级授课制下不分组教学时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 | 第42-43页 |
(一)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及其特点 | 第42-43页 |
(二) 班级授课制下不分组教学时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聚材研究的特征 | 第43页 |
三、班级授课制下分组教学时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 | 第43-48页 |
(一) 为弥补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 第43-44页 |
(二) 班级授课制下分组教学时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实践 | 第44-46页 |
(三) 班级授课制下分组教学时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聚材研究的特征 | 第46-48页 |
第三章 聚材基础——道德个体(类个体)差异研究 | 第48-64页 |
一、横向把握; 道德个体间差异 | 第48-53页 |
(一) 个体间差异 | 第48-52页 |
(二) 道德个体间差异 | 第52-53页 |
二、类、组横向把握:道德类个体间差异 | 第53-58页 |
(一) 类个体间差异 | 第53-54页 |
(二) 道德类个体间差异及划分标准 | 第54-55页 |
(三) 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对道德类个体划分的启示 | 第55-58页 |
三、纵向把握:道德发展阶段 | 第58-64页 |
(一) 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研究的几种理论 | 第59-61页 |
(二) 道德发展阶段的特性 | 第61-64页 |
第四章 聚材方法——自主选择性发展测评研究 | 第64-83页 |
一、道德发展诊断的发展趋势 | 第64-69页 |
(一) 道德发展诊断的意义 | 第64-65页 |
(二) 道德发展诊断的实践应用 | 第65-68页 |
(三) 道德发展诊断的发展趋势 | 第68-69页 |
二、荒木纪幸道德测评理论介评 | 第69-76页 |
(一) 对日本道德教育实践的批判 | 第69-70页 |
(二) 《道德发展测评》及其应用 | 第70-74页 |
(三) 《道德发展测评》特征分析 | 第74-75页 |
(四) 启示与借鉴 | 第75-76页 |
三、自主选择性道德发展测评 | 第76-83页 |
(一) 自主选择性道德发展测评的界定 | 第76-77页 |
(二) 应用于道德教育教学(活动)的自主选择性道德发展测评 | 第77-80页 |
(三) 应用于道德类个体划分的自主选择性道德发展测评 | 第80-83页 |
第五章 道德教育因材施教聚材研究的实践考察 | 第83-104页 |
一、生源上具有相同道德发展特征的学校教育实践 | 第83-92页 |
(一) 马卡连柯“高尔基工学团”的教育实践 | 第83-87页 |
(二) 高震东“忠信教育法”教育实践 | 第87-90页 |
(三) 徐向洋“择差教育”实践 | 第90-92页 |
(四) 生源上具有相同道德发展特征的学校教育实践的启示 | 第92页 |
二、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实现因材施教的分组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 | 第92-104页 |
(一) 荒木纪幸道德两难教学模式介绍及分析 | 第92-96页 |
(二) 一堂培养学生幸福感的道德教育课及课后分析 | 第96-99页 |
(三) 一场关于考试作弊问题的道德剧及剧后分析 | 第99-104页 |
第六章 改革建议 | 第104-112页 |
一、创办将道德发展特征作为招生参考条件的道德教育类特色学校 | 第104-107页 |
(一) 创办道德教育类特色学校的意义 | 第104-105页 |
(二) 将个体道德发展特征作为招生参考条件是建立道德教育类特色学校的制度前提 | 第105页 |
(三) 创办道德教育类特色学校的具体操作 | 第105-107页 |
二、按学科成绩招生的学校,依据道德发展特征分班、组 | 第107-108页 |
三、新课程背景下,通过科学分组、综合实践活动等因材施教的形式突破班级授课制的限制 | 第108-112页 |
(一) 新课程背景下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 第108-110页 |
(二) 新课程背景下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具体操作 | 第110-112页 |
结语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附录 | 第116-117页 |
后记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