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苗族民歌的变迁研究--以贵州剑河县巫溜村为个案

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17页
 一、研究缘起第10-11页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第11-12页
  (一)、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选题价值第12页
 三、调查经过与研究方法第12-15页
  (一) 深度访谈第13-14页
  (二) 参与观察第14页
  (三) 文献分析第14-15页
 四、苗族民歌研究回溯第15-17页
  (一) 关于苗族民歌研究第15-16页
  (二) 关于民歌变迁研究第16-17页
第一章 苗族民歌的历史与现状第17-31页
 第一节 苗族民歌的生存环境第17-22页
  一、历史地理与村落组织第17-19页
  二、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第19-22页
 第二节 “巫溜村”音乐现状第22-26页
  一、民歌类第23-25页
   (一) 按题材特征分类第24页
   (二) 按曲调分类第24-25页
  二、器乐类第25-26页
   (一) 木叶第25-26页
   (二) 芦笙第26页
 第三节 “巫溜村”民歌与生活第26-31页
  一、民歌是苗族表达感情的语言第26-27页
  二、民歌是苗族历史记忆的载体第27页
  三、民歌是苗族婚俗文化的纽带第27-28页
  四、民歌歌手社会角色与生存状况第28-31页
第二章 “巫溜村”民歌音乐形态分析第31-44页
 第一节 叙事调音乐形态分析第31-38页
  一、音列第31-36页
  二、调式第36-37页
  三、核心音程第37-38页
  四、旋法特征第38页
 第二节 抒情调音乐形态分析第38-44页
  一、音阶调式第39-40页
  二、旋法特点第40-41页
  三、曲式结构第41-44页
第三章 “仰阿莎”民歌大赛看苗族民歌的现代变迁第44-60页
 第一节 “仰阿莎”文化节与民歌大赛介绍第44-48页
  一、文化节概览第44-48页
  二、民歌大赛第48页
 第二节 乡村到舞台——民歌的现代变迁第48-60页
  一、民歌演唱场所的变迁第49-53页
   (一) 村寨中的演唱场所第49-51页
   (二) 舞台上得演唱场所第51-53页
  二、民歌演唱姿势的变迁第53-56页
   (一) “礼貌”第53-54页
   (二) 身体姿势的改变第54-56页
  三、民歌演唱心理的变迁第56-57页
   (一) “无知”的心理第56页
   (二) 紧张的心理第56-57页
  四、民歌演唱价值观的变迁第57-60页
   (一) 评判标准第57-58页
   (二) 其他歌队的影响第58-60页
第四章 苗族民歌变迁原因分析第60-66页
 第一节 宏观视角——外部因素第60-63页
  一、历史社会结构的变动第60-61页
  二、当代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第61-62页
  三、政治权力的介入第62-63页
 第二节 微观透视——内部因素第63-66页
  一、新的谋生方式的出现第63-64页
  二、新的价值观的产生第64页
  三、新的娱乐方式的产生第64-66页
结语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74页
附录第74-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维吾尔民间故事中的仙女和神奇姑娘的形象
下一篇:佛韵今声--从主体、主体性角度看智化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