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地理课程标准对比研究--以普通高中学段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11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1.1 社会发展背景 | 第8页 |
| 1.2 地理科学发展背景 | 第8页 |
| 1.3 地理教育发展背景 | 第8页 |
| 1.4 小结 | 第8-9页 |
| 2. 研究范围与基本思路 | 第9-11页 |
| 2.1 研究范围 | 第9-10页 |
| 2.2 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 | 第11-16页 |
| 1. 地理科学的背景 | 第11-12页 |
| 1.1 地理科学研究范围和重点的变化 | 第11页 |
| 1.2 注重地理事物的定量研究 | 第11页 |
| 1.3 地理科学研究手段和的变化 | 第11-12页 |
| 2. 教育改革的背景 | 第12-13页 |
| 2.1 教育质量检讨 | 第12页 |
| 2.2 标准运动 | 第12-13页 |
| 3. 地理教育的背景 | 第13-14页 |
| 4. 州标准的背景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 第16-19页 |
| 1. 《地理教学大纲》的历史局限性背景 | 第16页 |
| 1.1 《地理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管理缺乏弹性 | 第16页 |
| 1.2 《地理教学大纲》的结构体系滞后时代发展 | 第16页 |
| 1.3 《地理教学大纲》对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不够 | 第16页 |
| 2. 社会发展的背景 | 第16-17页 |
| 2.1 社会发展促使地理课程的理念转变 | 第16-17页 |
| 2.2 环境与全球性问题推动地理课程的内容变化 | 第17页 |
| 3. 经济及技术发展的背景 | 第17-18页 |
| 3.1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第17页 |
| 3.2 现代新技术的影响 | 第17-18页 |
| 4. 新教育理念的背景 | 第18-19页 |
| 4.1 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 第18页 |
| 4.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中美地理课程标准的综合比较 | 第19-39页 |
| 1. 中美地理课程性质比较 | 第19-20页 |
| 1.1 地理课程性质定位 | 第19-20页 |
| 1.2 地理课程性质评价 | 第20页 |
| 2. 中美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比较 | 第20-23页 |
| 2.1 美国课标基本理念 | 第20-21页 |
| 2.2 我国地理课标基本理念 | 第21-22页 |
| 2.3 地理课标基本理念的评价 | 第22-23页 |
| 3. 中美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比较 | 第23-27页 |
| 3.1 地理知识 | 第23-24页 |
| 3.2 地理技能 | 第24页 |
| 3.3 过程与方法 | 第24页 |
| 3.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第24-27页 |
| 4. 中美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比较 | 第27-36页 |
| 4.1 内容标准的编排 | 第27-29页 |
| 4.2 内容标准的选取 | 第29-34页 |
| 4.3 内容标准的特点 | 第34-36页 |
| 5. 中美地理课程标准的文本表达比较 | 第36-39页 |
| 5.1 内容标准表达的三种取向 | 第36页 |
| 5.2 两国标准表达取向差异 | 第36-37页 |
| 5.3 两国标准行为动词使用的差异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关于我国高中地理课标的思考 | 第39-46页 |
| 1. 关于地理课标研制 | 第39-40页 |
| 1.1 标准研制成员应多元化 | 第39页 |
| 1.2 标准研制应调动地方积极性 | 第39-40页 |
| 2. 关于内容标准体系 | 第40-42页 |
| 2.1 内容选取要促进学生地理素养全面提升 | 第40-41页 |
| 2.2 内容选取要植根于社会现实 | 第41页 |
| 2.3 内容选取要进一步扩大 | 第41-42页 |
| 2.4 能力培养的内容要系列化 | 第42页 |
| 3. 关于地理课标实施 | 第42-43页 |
| 3.1 课程标准实施必须与教师培训结合 | 第42-43页 |
| 3.2 课程标准实施必须有课程资源支持 | 第43页 |
| 4. 关于地理学系评价 | 第43-46页 |
| 4.1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融合 | 第44页 |
| 4.2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44-45页 |
| 4.3 把握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 第45页 |
| 4.4 有关评价的余论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