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1页 |
一、 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兴起 | 第6-7页 |
二、 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 第7-9页 |
三、 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生存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第二章 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概述 | 第11-18页 |
一、 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生存空间——网络 | 第11-15页 |
二、 现实空间为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支持 | 第15-16页 |
三、 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内涵与功能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理想生存状态 | 第18-31页 |
一、 内容方面 | 第18-21页 |
(一) 显性资源的开发 | 第18-20页 |
(二) 隐性资源与显性资源交互作用的实现 | 第20-21页 |
二、 技术方面 | 第21-22页 |
三、 运作方面 | 第22-26页 |
(一) 整合内容与技术 | 第22页 |
(二) 资源的使用 | 第22-25页 |
(三) 资源的管理 | 第25-26页 |
四、 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理想生存状态 | 第26-31页 |
(一) 系统性 | 第26-27页 |
(二) 个性化 | 第27-28页 |
(三) 可重用性 | 第28-29页 |
(四) 可持续发展性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现实生存状态 | 第31-44页 |
一、 “史海泛舟”与“IT·E代·唐诗”——个人作为建设主体 | 第31-35页 |
二、 “灵地的守望”与“春韵”——学校(教育组织)作为建设主体 | 第35-40页 |
三、 K12与中鸿网——公司作为建设主体 | 第40-44页 |
第五章 提高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生存能力 | 第44-46页 |
附录: 史海泛舟·古迹导游·半坡氏族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