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斯特拉文斯基与他的创作 | 第7-17页 |
第一节 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 第7-8页 |
第二节 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 第8-12页 |
第三节 关于《普尔钦奈拉》组曲 | 第12-17页 |
一 作品简介 | 第12-13页 |
二 创作背景 | 第13-14页 |
三 作品的修改情况 | 第14-15页 |
四 影响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各乐章结构以及主要音乐素材的使用 | 第17-65页 |
第一节 《序曲》结构以及主要音乐素材的使用 | 第17-24页 |
一 曲式结构 | 第17页 |
二 调性布局 | 第17-20页 |
三 主要音乐素材的使用 | 第20-24页 |
(一) 主题材料构成及使用方式 | 第20-21页 |
(二) 副题材料构成及使用方式 | 第21-23页 |
(三) 第1次变化重复中连接部材料构成及使用方式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小夜曲》结构以及独有的音乐陈述特征 | 第24-29页 |
一 曲式结构 | 第24页 |
二 调性布局 | 第24-27页 |
三 独有的音乐陈述特征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第三乐章结构以及各段落之间素材运用变化的联系 | 第29-40页 |
一 曲式结构 | 第29-31页 |
二 调性布局 | 第31-37页 |
三 主要音乐素材的使用 | 第37-40页 |
(一) 核心材料的贯穿使用 | 第37-39页 |
(二) 各段落之间素材运用变化的联系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塔兰泰拉舞曲》结构分析以及主导动机材料的使用 | 第40-44页 |
一 曲式结构 | 第40页 |
二 调性布局 | 第40-43页 |
三 主导动机材料的使用 | 第43-44页 |
第五节 《托卡塔》曲式调性结构及音乐材料分析 | 第44-47页 |
一 曲式调性结构 | 第44-45页 |
二 音乐材料分析 | 第45-47页 |
第六节 《加伏特舞曲与变奏二段》的变奏方式及其独有的音色特征 | 第47-51页 |
一 变奏曲的变奏方式 | 第47-51页 |
二 独有的音色特征 | 第51页 |
第七节 《二重奏》曲式调性结构及音乐素材的使用 | 第51-56页 |
一 曲式调性结构 | 第51-52页 |
二 音乐素材的使用 | 第52-56页 |
(一) 核心材料的贯穿使用 | 第52-54页 |
(二) 二重奏中长号与贝司素材的对比与联系 | 第54-56页 |
第八节 第八乐章结构以及主要音乐素材的使用 | 第56-65页 |
一 曲式结构 | 第56-57页 |
二 调性结构 | 第57-62页 |
三 主要音乐素材的使用 | 第62-65页 |
第三章 复调与配器技法综合分析 | 第65-77页 |
第一节 复调技法分析 | 第65-70页 |
一 第三乐章复调技法分析 | 第65-68页 |
(一) 卡农 | 第65-66页 |
(二) 自由模仿复调 | 第66-67页 |
(三) 对比复调 | 第67-68页 |
二 其他乐章中的复调技法 | 第68-70页 |
(一) 卡农 | 第68页 |
(二) 自由对位模仿 | 第68-69页 |
(三) 持续低音 | 第69-70页 |
第二节 配器研究分析 | 第70-77页 |
一 乐队编制 | 第70-71页 |
二 个别配器方案修改情况 | 第71页 |
三 管乐组与弦乐组之间的关系处理 | 第71-74页 |
(一) 不同音区不同形态 | 第71-73页 |
(二) 相同音区不同奏法 | 第73页 |
(三) 不同音区不同形态与相同音区不同奏法并用 | 第73-74页 |
四 个别音效式配器手法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后记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