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1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乐府传声》的著作背景 | 第11-13页 |
(一)徐大椿的生平简介 | 第11页 |
(二)《乐府传声》的时代背景 | 第11-13页 |
二、《乐府传声》中“字”“腔”“板”“情”的理论研究 | 第13-38页 |
(一)论“字”——“字如何清” | 第13-20页 |
1.“字”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 第13页 |
2.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的发音规律及方法 | 第13-18页 |
3.歌唱艺术中的“倒字现象” | 第18-20页 |
(二)论“腔”——“腔如何纯” | 第20-27页 |
1.声腔的形成状态 | 第20-21页 |
2.声腔的形成条件 | 第21-25页 |
3.“高腔”与“低腔” | 第25-27页 |
(三)论“板”——“板如何正” | 第27-33页 |
1.“断腔”与“顿挫”的实效性 | 第28-29页 |
2.“徐疾”的重要性 | 第29-32页 |
3.“轻重”与“高低”的区别 | 第32-33页 |
(四)论“情”——“情如何真” | 第33-38页 |
1.“得曲之情尤为重” | 第33-36页 |
2.“情”从何来? | 第36-38页 |
三、《乐府传声》理论对现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 第38-47页 |
(一)《乐府传声》对现代声乐艺术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38-40页 |
1.《乐府传声》与现代声乐演唱理论的联系 | 第38-39页 |
2.戏曲演唱技法在现代声乐艺术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二)《乐府传声》理论学习的实践收获 | 第40-45页 |
1.“气”中有“声” | 第40-42页 |
2.“字”中有“声” | 第42-43页 |
3.“板”中有“情” | 第43-44页 |
4.用“情”至深 | 第44-45页 |
(三)对于自身未来声乐艺术学习的指导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