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桥涵设计论文

摇摆—自复位双层桥梁排架墩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3-26页
    1.1 引言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5-25页
        1.2.1 国内外双层高架桥抗震性能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2 摇摆-自复位结构发展历史第16-17页
        1.2.3 摇摆-自复位结构国外研究进展第17-21页
        1.2.4 摇摆-自复位结构国内研究进展第21-24页
        1.2.5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5-26页
2 摇摆-自复位桥墩抗震性能数值建模方法研究第26-43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数值模型介绍第26-30页
        2.2.1 材料本构关系第27-28页
        2.2.2 数值分析模型第28-30页
    2.3 模型分析及与结果对比第30-40页
        2.3.1 滞回曲线结果对比第31-35页
        2.3.2 接缝处受压区高度第35-38页
        2.3.3 预应力筋应力第38-40页
    2.4 动力时程分析第40-42页
    2.5 小结第42-43页
3 近断层地震动下RSC双层排架墩地震反应分析第43-61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摇摆-自复位双层排架墩第43-47页
    3.3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第47-50页
        3.3.1 材料本构模型第47-49页
        3.3.2 数值分析模型第49-50页
    3.4 数值分析模型的验证第50-54页
        3.4.1 基于RSC单层排架墩的试验结果的验证第50-52页
        3.4.2 基于外置角钢梁柱节点试验结果的验证第52-54页
    3.5 双层排架墩动力时程分析第54-56页
        3.5.1 双层排架墩自振周期第54页
        3.5.2 地震波的选取第54-55页
        3.5.3 RSC排架墩失效准则定义第55-56页
    3.6 双层排架墩动力时程分析结果及对比第56-59页
        3.6.1 最大位移角第56页
        3.6.2 残余位移角第56-57页
        3.6.3 预应力筋最大应力第57页
        3.6.4 角钢变形第57-58页
        3.6.5 层间加速度响应第58页
        3.6.6 曲率延性系数第58-59页
    3.7 小结第59-61页
4 基于RSC双层桥梁排架墩的地震损伤控制设计第61-80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双层桥梁排架墩体系介绍第62-64页
        4.2.1 传统RC双层排架墩第62-63页
        4.2.2 新型RSC双层排架墩第63-64页
    4.3 RSC双层排架墩构件设计方法第64-68页
        4.3.1 自复位构件设计第64-66页
        4.3.2 耗能构件设计第66-68页
    4.4 数值模型建立及验证第68-74页
        4.4.1 材料本构模型第68-69页
        4.4.2 数值分析模型第69-71页
        4.4.3 数值模型验证第71-74页
    4.5 动力时程分析第74-79页
        4.5.1 双层排架墩尺寸及配筋第74-75页
        4.5.2 近断层地震动的选取第75页
        4.5.3 时程分析结果及对比第75-79页
    4.6 小结第79-80页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致谢第87-8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下一篇: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现状调查研究--以武汉市A小学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