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自复位双层桥梁排架墩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25页 |
1.2.1 国内外双层高架桥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2 摇摆-自复位结构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1.2.3 摇摆-自复位结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2.4 摇摆-自复位结构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2.5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摇摆-自复位桥墩抗震性能数值建模方法研究 | 第26-43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数值模型介绍 | 第26-30页 |
2.2.1 材料本构关系 | 第27-28页 |
2.2.2 数值分析模型 | 第28-30页 |
2.3 模型分析及与结果对比 | 第30-40页 |
2.3.1 滞回曲线结果对比 | 第31-35页 |
2.3.2 接缝处受压区高度 | 第35-38页 |
2.3.3 预应力筋应力 | 第38-40页 |
2.4 动力时程分析 | 第40-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3 近断层地震动下RSC双层排架墩地震反应分析 | 第43-61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摇摆-自复位双层排架墩 | 第43-47页 |
3.3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3.3.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47-49页 |
3.3.2 数值分析模型 | 第49-50页 |
3.4 数值分析模型的验证 | 第50-54页 |
3.4.1 基于RSC单层排架墩的试验结果的验证 | 第50-52页 |
3.4.2 基于外置角钢梁柱节点试验结果的验证 | 第52-54页 |
3.5 双层排架墩动力时程分析 | 第54-56页 |
3.5.1 双层排架墩自振周期 | 第54页 |
3.5.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4-55页 |
3.5.3 RSC排架墩失效准则定义 | 第55-56页 |
3.6 双层排架墩动力时程分析结果及对比 | 第56-59页 |
3.6.1 最大位移角 | 第56页 |
3.6.2 残余位移角 | 第56-57页 |
3.6.3 预应力筋最大应力 | 第57页 |
3.6.4 角钢变形 | 第57-58页 |
3.6.5 层间加速度响应 | 第58页 |
3.6.6 曲率延性系数 | 第58-59页 |
3.7 小结 | 第59-61页 |
4 基于RSC双层桥梁排架墩的地震损伤控制设计 | 第61-80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双层桥梁排架墩体系介绍 | 第62-64页 |
4.2.1 传统RC双层排架墩 | 第62-63页 |
4.2.2 新型RSC双层排架墩 | 第63-64页 |
4.3 RSC双层排架墩构件设计方法 | 第64-68页 |
4.3.1 自复位构件设计 | 第64-66页 |
4.3.2 耗能构件设计 | 第66-68页 |
4.4 数值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68-74页 |
4.4.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68-69页 |
4.4.2 数值分析模型 | 第69-71页 |
4.4.3 数值模型验证 | 第71-74页 |
4.5 动力时程分析 | 第74-79页 |
4.5.1 双层排架墩尺寸及配筋 | 第74-75页 |
4.5.2 近断层地震动的选取 | 第75页 |
4.5.3 时程分析结果及对比 | 第75-79页 |
4.6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