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1.1.1 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调整优化 | 第14页 | 
| 1.1.2 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推动农业院校本科专业改革调整 | 第14页 | 
| 1.1.3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设置 | 第14-15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1.3 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 1.3.1 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 第16-18页 | 
| 1.3.2 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18-20页 | 
| 1.3.3 本科专业设置改革优化研究 | 第20-21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22页 | 
| 1.5.2 历史研究法 | 第22页 |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22-23页 |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 2.1.1 高等农业院校 | 第25页 | 
| 2.1.2 专业 | 第25-26页 | 
| 2.1.3 专业设置 | 第26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27页 |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页 | 
| 2.2.3 专业周期理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8-35页 | 
| 3.1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 | 第28-31页 | 
| 3.1.1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探索时期(1952—1976) | 第28页 | 
| 3.1.2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逐步调整规范时期(1977—1998) | 第28-29页 | 
| 3.1.3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改革优化时期(1999—至今 | 第29-31页 | 
| 3.2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历史特点 | 第31-32页 | 
| 3.2.1 专业设置管理模式的转变 | 第31-32页 | 
| 3.2.2 农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 | 第32页 | 
| 3.3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 3.3.1 专业办学内在层面 | 第32-33页 | 
| 3.3.2 专业办学外在层面 | 第33-3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分析 | 第35-53页 | 
| 4.1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数量分析 | 第35-42页 | 
| 4.1.1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数量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 4.1.2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布点数和种数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 4.1.3 近十年我国农业院校新增本科专业数量分析 | 第38-42页 | 
| 4.2 我国农业院校专业结构分析 | 第42-45页 | 
| 4.2.1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学科分布 | 第42页 | 
| 4.2.2 我国农业院校基本专业与特设专业分析 | 第42-44页 | 
| 4.2.3 农学类、涉农类和非农类本科专业比例分析 | 第44-45页 | 
| 4.3 我国农业院校专业设置相关性分析 | 第45-49页 | 
| 4.3.1 专业招生情况 | 第45-46页 | 
| 4.3.2 专业就业率分析 | 第46-47页 | 
| 4.3.3 专业对口率分析 | 第47-48页 | 
| 4.3.4 专业预警分析 | 第48-49页 | 
| 4.4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9-50页 | 
| 4.4.1 专业设置数量发展不合理 | 第49页 | 
| 4.4.2 专业布局不协调 | 第49-50页 | 
| 4.4.3 专业结构不均衡 | 第50页 | 
| 4.5 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0-52页 | 
| 4.5.1 专业设置主导模式的单一性 | 第50-51页 | 
| 4.5.2 专业设置管理模式的排他性 | 第51页 | 
| 4.5.3 专业设置自主权的缺失 | 第51-5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3-66页 | 
| 5.1 沈阳农业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 第53-58页 | 
| 5.1.1 院系结构和学科专业布局 | 第53-54页 | 
| 5.1.2 专业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 5.1.3 专业设置数量分析 | 第55-56页 | 
| 5.1.4 各专业门类招生人数分析 | 第56-58页 | 
| 5.1.5 优势与特色专业 | 第58页 | 
| 5.2 案例院校调研数据分析 | 第58-65页 | 
| 5.2.1 社会需求角度 | 第59页 | 
| 5.2.2 专业培养角度 | 第59-61页 | 
| 5.2.3 就业角度 | 第61-63页 | 
| 5.2.4 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角度 | 第63-65页 | 
| 5.3 案例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65页 | 
| 5.3.1 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 | 第65页 | 
| 5.3.2 专业设置具有滞后性 | 第65页 | 
| 5.4 文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我国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优化对策 | 第66-72页 | 
| 6.1 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优化的基本原则 | 第66-69页 | 
| 6.1.1 注重需求导向原则 | 第66-68页 | 
| 6.1.2 坚持特色发展原则 | 第68页 | 
| 6.1.3 推动整体优化原则 | 第68-69页 | 
| 6.2 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调整优化对策 | 第69-71页 | 
| 6.2.1 合理控制专业设置数量,强化农业、涉农相关专业比重 | 第69页 | 
| 6.2.2 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合理规划本科专业结构布局 | 第69-70页 | 
| 6.2.3 推动传统专业的优化升级 | 第70页 | 
| 6.2.4 建立健全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调整优化的多方监管机制 | 第70-71页 | 
| 6.2.5 注重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对农业院校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 | 第71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结束语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附录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