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果蔬产业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果蔬副产物特征 | 第11页 |
1.1.3 西瓜产业发展及其副产物利用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果蔬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 | 第12页 |
1.3 国内外腌制菜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腌制菜的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3.2 国内腌制菜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4 高CO_2协同超声减压腌制技术 | 第14-16页 |
1.4.1 超声波技术与应用 | 第14-15页 |
1.4.2 减压技术与应用 | 第15页 |
1.4.3 高CO_2技术与应用 | 第15页 |
1.4.4 协同效应 | 第15-16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9-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2.2 西瓜皮佐餐小菜工艺设计与方法 | 第20-26页 |
2.2.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第20-21页 |
2.2.2 护色方法 | 第21-23页 |
2.2.3 保脆技术 | 第23-24页 |
2.2.4 脱水工艺 | 第24页 |
2.2.5 配方优化 | 第24-25页 |
2.2.6 高CO_2协同超声减压腌制技术 | 第25-26页 |
2.2.7 新型风味系列果蔬早餐小菜开发 | 第26页 |
2.3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6-29页 |
2.3.1 色差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2 水分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3.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3.4 总酸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3.5 食盐的测定 | 第27页 |
2.3.6 细胞膜渗透性的测定 | 第27页 |
2.3.7 过氧化物酶活性残存率测定 | 第27-28页 |
2.3.8 感官评价 | 第28页 |
2.3.9 硬度测定 | 第28-29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58页 |
3.1 西瓜皮佐餐小菜护色方法 | 第30-35页 |
3.1.1 碱处理关键参数 | 第30-32页 |
3.1.2 热烫工艺指标 | 第32-35页 |
3.1.3 小结 | 第35页 |
3.2 西瓜皮佐餐小菜保脆技术 | 第35-39页 |
3.2.1 保脆剂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2 CaCl_2浸泡液浓度对西瓜皮质地和风味的影响 | 第36页 |
3.2.3 浸泡时间对质地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料液比对西瓜皮质地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5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8页 |
3.2.6 小结 | 第38-39页 |
3.3 西瓜皮佐餐小菜脱水工艺研究 | 第39-40页 |
3.3.1 脱水温度对西瓜皮脱水率的影响 | 第39页 |
3.3.2 脱水温度对西瓜皮的硬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39页 |
3.3.3 低温脱水时间对西瓜皮品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小结 | 第40页 |
3.4 西瓜皮佐餐小菜配方工艺优化研究 | 第40-45页 |
3.4.1 食盐最佳添加量参数 | 第40页 |
3.4.2 调味配方单因素结果 | 第40-41页 |
3.4.3 调味配方响应面优化研究 | 第41-45页 |
3.4.4 小结 | 第45页 |
3.5 西瓜皮佐餐小菜高CO_2协同超声减压腌制技术研究 | 第45-56页 |
3.5.1 高CO_2浓度的品质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2 高CO_2处理时间的品质效应 | 第47页 |
3.5.3 超声功率的品质作用 | 第47-48页 |
3.5.4 超声时间的品质作用 | 第48-49页 |
3.5.5 减压处理的品质调控规律 | 第49-50页 |
3.5.6 响应面优化研究 | 第50-56页 |
3.5.7 小结 | 第56页 |
3.6 新型风味系列果蔬佐餐小菜开发 | 第56-58页 |
3.6.1 果蔬佐餐小菜新产品特点分析 | 第56页 |
3.6.2 果蔬佐餐小菜新产品品质评价 | 第56-58页 |
4 结论 | 第58-60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58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8-59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5 展望 | 第60-6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7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8-69页 |
8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