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教学研究和改革论文

协作学习中共享任务理解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8-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6页
        1.1.1 协作学习的兴起第18-20页
        1.1.2 协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第20-22页
        1.1.3 共享调节在协作学习中的作用第22-23页
        1.1.4 协作学习中的共享任务理解第23-26页
    1.2 概念界定第26-28页
    1.3 研究问题第28-29页
    1.4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5 研究意义第30-31页
    1.6 论文框架第31-33页
2 研究综述第33-54页
    2.1 协作学习中的共享调节第33-39页
        2.1.1 共享调节的内容第34-36页
        2.1.2 共享调节的机制第36-39页
    2.2 共享调节的支架第39-42页
        2.2.1 认知性支架第40页
        2.2.2 社会性支架第40-42页
    2.3 共享调节的工具第42-50页
        2.3.1 群组可视化工具第42-48页
        2.3.2 结构化工具第48-50页
    2.4 任务和任务理解第50-54页
        2.4.1 不同类型的任务第50-52页
        2.4.2 任务理解的作用第52-54页
3 共享调节中的任务理解第54-72页
    3.1 个人任务理解模型第54-56页
    3.2 共享任务理解影响因素第56-61页
        3.2.1 共享任务理解的理论视角第56-59页
        3.2.2 相关影响因素第59-61页
    3.3 共享任务理解的模型建构第61-72页
        3.3.1 共享任务理解的构成第62-63页
        3.3.2 共享任务理解的形成过程第63-66页
        3.3.3 共享任务理解的发展过程第66-69页
        3.3.4 初始的概念模型第69-72页
4 任务理解支持工具的设计与实现第72-100页
    4.1 面向共享任务理解的支架第72-81页
        4.1.1 共享调节的活动类型第72-75页
        4.1.2 支架设计原则第75-76页
        4.1.3 促进共享任务理解的支架设计第76-81页
    4.2 共享任务理解支持系统的开发第81-100页
        4.2.1 需求分析与设计第81-85页
        4.2.2 共享任务理解支架的实现第85-93页
        4.2.3 系统的实现与应用第93-100页
5 案例研究:基于共享调节的职前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第100-163页
    5.1 案例简介第100-102页
    5.2 研究设计第102-111页
        5.2.1 研究对象选择第102页
        5.2.2 研究过程设计第102-104页
        5.2.3 研究评价设计第104-109页
        5.2.4 前期研究准备第109-111页
    5.3 第一阶段:支架的初步运用第111-121页
        5.3.1 支架的实施第111-117页
        5.3.2 任务理解的初始状态分析第117-121页
    5.4 第二阶段:支架的细化第121-131页
        5.4.1 支架的实施第121-127页
        5.4.2 共享任务理解的初建期第127-131页
    5.5 第三阶段:支架的强化第131-153页
        5.5.1 支架的实施第132-136页
        5.5.2 共享任务理解的形成期第136-150页
        5.5.3 共享任务理解的发展期第150-153页
    5.6 评价与讨论第153-163页
        5.6.1 支架与工具评价第153-159页
        5.6.2 共享任务理解的相关影响因素第159-161页
        5.6.3 小结第161-163页
6 案例研究:基于共享调节的STEAM课程第163-195页
    6.1 案例简介第163-164页
    6.2 研究设计第164-169页
        6.2.1 研究对象选择第164页
        6.2.2 研究过程设计第164-166页
        6.2.3 研究评价设计第166-168页
        6.2.4 前期研究准备第168-169页
    6.3 第一阶段:支架的初步运用第169-172页
        6.3.1 支架的实施第169-170页
        6.3.2 任务理解初始状态第170-172页
    6.4 第二阶段:支架的细化第172-176页
        6.4.1 支架的实施第172-175页
        6.4.2 共享任务理解初建期第175-176页
    6.5 第三阶段:支架的强化第176-185页
        6.5.1 支架的实施第176-181页
        6.5.2 共享任务理解形成期第181-183页
        6.5.3 共享任务理解发展期第183-185页
    6.6 评价与讨论第185-195页
        6.6.1 支架与工具的评价第185-191页
        6.6.2 共享任务理解的相关影响因素第191-193页
        6.6.3 讨论第193-195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95-202页
    7.1 研究总结第195-198页
        7.1.1 模型的调整第195-197页
        7.1.2 研究结论第197-198页
    7.2 论文的贡献第198-199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99-202页
参考文献第202-213页
    英文部分第202-211页
    中文部分第211-213页
附录第213-235页
    附录1 :共享调节水平问卷第213-214页
    附录2 :《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理解初始状态问卷第214-215页
    附录3 :《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小组阶段性反思表第215-216页
    附录4 :技能训练评价表第216-219页
    附录5 :共享任务理解模型问卷第219-221页
    附录6 :共享任务理解支持系统问卷第221-222页
    附录7 :《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访谈提纲第222-223页
    附录8 :集体备课个人任务理解表第223-224页
    附录9 :集体备课共享任务理解表第224-225页
    附录10 :对话分析编码框架第225-226页
    附录11 :协商度编码第226-227页
    附录12 :详细度编码第227-228页
    附录13 :《家居设计与3D打印》课程实施前的调查问卷第228-229页
    附录14 :《家居设计与3D打印》课程过程性反思表第229-230页
    附录15 :《家居设计与3D打印》课程互评表第230-231页
    附录16 :《家居设计与3D打印》课程访谈提纲第231-232页
    附录17 :《家居设计与3D打印》课程个人任务理解表第232-234页
    附录18 :《家居设计与3D打印》课程小组计划表第234-235页
后记第235-237页
在学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237页

论文共2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理科师范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之研究--以S高校为例
下一篇:中泰稻谷起源神话的文化记忆研究